两汉都有屯田,西汉是在驱逐匈奴后,于其游牧地区开垦种植,在边境地带屯田驻军,东汉的屯田也多是分布在边疆地区,既可以补充戍边粮草,又可以稳定当地的统治。在两汉屯田的基础上魏、蜀、吴三国田地的地理分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有新的特征。

三国时期各政权在各自控制的区域内,利用原有的水运、河道以及灌溉设施,兴置屯田,兴修水利曹魏依仗屯田的进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吴、蜀两国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魏、蜀、吴三国屯田发展的差异

(一)、发展时间有先有后

曹魏是三国中最早开始推行屯田的国家。建安元年(年),曹操在迎汉献帝定都许昌后,采用枣祗、韩浩的建议,开始屯田。并且在许昌附近的屯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曹操之后的君主也都继续贯彻屯田的方略,积极扩大屯田的面积,开拓新的屯田地区。魏文帝曹丕建立魏政权后,依旧在许昌地区继续屯田。即使是司马懿,也仍然坚持继续开展屯田。

孙吴屯田的时间在曹魏之后,虽然关于孙吴最早屯田的确切时间还存在争议,但一般说来,孙吴推行大规模的屯田要从黄武五年(年)开始。《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载:“是时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权报曰:‘甚善。’”进而孙吴也展开屯田。

蜀汉屯田的时间在三国中最晚,是在诸葛亮北伐中原之后。蜀汉在8年的北伐战争中,汉中一直是重要的前线基地,公元-年,诸葛亮率军来到汉中,“屯于沔阳”(今勉县),“营沔北、阳平、石马”(即今勉县的汉江北,老城镇至旧州铺一带)。

勉县成为诸葛亮北伐的前线指挥部。他把10万军队屯集在汉中,并在汉中分兵屯田,命赵云在赤崖屯田,以储备军粮,为蜀国积累了一些屯田经验,解决了军需。

(二)、三个国家屯田的类型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

魏、蜀、吴三国都进行了屯田,并且三国都有军屯的形式存在,曹魏和孙吴的屯田还分为军屯和民屯。但仔细对比就会发现诸多不同点。

军屯籍,顾名思义是由兵士及其家属屯田者构成的户籍,魏、蜀、吴三个政权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实行过。“其基层组织单位,曹魏称为‘屯’或‘营’,隶属于中央的司农度支校尉管理。

在东吴,其基层军事屯田机构称‘屯’,诸屯之上,由所属各级将领统摄。”将领既是部队的长官、地方官吏、还是屯田的管理者,东吴和魏国的屯田系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东吴的屯田的领导身兼三职。

不过民屯方面,东吴和魏国就没什么太大区别了,都是归典农系统管理,设典农都尉、典农校尉来处理屯田的相关问题,郡县则管理屯田的农民的户口问题。

和曹魏、孙吴不一样的在于,蜀汉只有军屯,没有民屯;曹魏和蜀汉的军队统一属于国家,而孙吴军队尽管统一于国家,但带有浓厚的私家兵性质;从屯田的获利方来看,三国也存在很大差异,曹魏屯田的获利方是国家、军人、流民;孙吴是国家、军队、将领;蜀汉是军队。

(三)、三国屯田差异产生的原因

屯田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补充手段,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里面恢复农业和经济。所以,三个国家屯田都是为了支援前线的军事行动,为生存发展乃至统一服务,都是一种军国经济模式。

但三国屯田却表现出诸多的差异,这关键在于三国因所处区域不同、粮食生产与获取的方式有异、各自展开的屯田背景不完全相同。

爆发于东汉末年,灵帝中平元年(年)的黄巾起义,以及起义被镇压之后地方豪强之间的一系列战争,对北方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这使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军粮短缺,进而迫使曹魏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经济。

孙吴立国于当时农业经济尚未充分开发的江东地区,虽然三吴地区已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但传统的经济区域不能满足孙吴地理扩张和对抗曹魏的军事需要,孙吴在地理扩张的过程中还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同时,东吴的将领为了自己日益扩大的部曲和家兵的生计也开始屯田。

增强经济实力需要以增加人口和土地为要务,而孙吴人口比较少,为了增加人口,一方面通过战争掠夺曹魏边境的人口,另一方面通过征讨山越获得人口。有鉴于此,孙吴的屯田更侧重于开发性质。

蜀汉章武元年(年),蜀汉政权建立。此时的蜀汉的土地几乎都在地主手里,空闲土地少,再加上该地区的流民人数少,屯田模式所需条件几乎满足不了,所以此时的蜀汉并没有大力发展屯田制。再加上其他的经济获利手段丰富,主要是郡县经济模式、蜀锦、盐等,也使它不选择屯田的方式。

蜀汉政权虽然追求军国经济,但前期没有在内地屯田的必要。当时,粮食也没有成为主要的问题。但是当刘备亡后,诸葛亮执政,展开了连续的北伐,蜀汉军粮就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到姜维北伐之时依然面临的是军粮短缺问题。

这种前线军队缺粮情形的出现,并不是因为蜀汉的粮食生产不足,而主要是因为粮食运输到前线的艰难。故诸葛亮、姜维等,不得不在前线地带展开屯田。

魏、蜀、吴三国屯田发展的意义

(一)、屯田对三个国家带来的积极意义

曹魏的屯田集中在关中平原、河东地区、太行山东、伊洛盆地、包括汝、颍、淮、泗之间、江淮之间等。在战乱前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这些区域农业基础比较好,所以农业经济的恢复也比较快,效果也最显著。

孙吴屯田使本国经济发展比较快,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孙吴政权之所以能持续到年,原因固然众多,但屯田功不可没。屯田促进了孙吴地区的经济开发。屯田机制有效地维持了孙吴的世袭领兵制,从而有效地维持了孙吴的军政机制。

孙吴国力的强大与其屯田是密不可分的,孙吴的屯田为地区的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有助于世袭领兵制的维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六朝孙吴,那么屯田是其一大方面,屯田开发了江南,使得江南地区的农业水平得到提升。

蜀汉政权因为地处富饶的成都平原,原本粮食就并不算缺乏,农业水平也不低,蜀汉屯田主要在诸葛亮北伐之后,屯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蜀汉军粮运输的负担。蜀军不必过度依赖从成都平原经过漫长的补给线,千辛万苦运输到前线,而可以直接通过靠近前线的屯田获得粮草补充,提高了后勤补给效率。

(二)、屯田出现的问题或者消极影响

就三国时期的全部社会经济而言,屯田所起的作用还在其次,自耕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才是主要的。如果没有自耕农经济的复活和一定程度的发展,要从汉末分崩离析的政局中实现局部统一,并建立三国政权是不可能的。自耕农的经济仍然是三国经济赖以建立的重要基础。”流民的安置除了屯田之外,更主要是把流民安置于郡县,使之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曹魏屯田的地方本是郡县之地,只是因为恢复破坏的经济作用而受到重视,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屯田与当地郡县因产生较大的矛盾而日渐难以维持。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所以最终废止了屯田。

对于东吴而言,屯田的效果显而易见,但是,孙吴的灭亡一定程度上与其减少边境的屯田有关。史书记载,羊祜就是通过计谋让吴国的战士减少屯田,致使大量的屯田土地荒废,粮食产量和粮食的囤积量减少,进而导致军队的粮草供应不充足,军队战斗力下降。可见屯田对东吴而言的重要性。

蜀汉进驻攻战之地大概在汉水与嘉陵江上游地带,远离汉中和成都平原,交通不方便。再加上秦岭的阻隔,粮草难以按时运送到军中。

道路的艰难加重了粮草运输的徭役,这些困难成为了蜀地百姓的负担。蜀汉长期兵戈不止,不断运粮和筹粮,加重了老百姓的赋役负担,这必然会影响到西南地区的农业开发和经济发展,使蜀汉国力越来越衰弱,最终灭亡。

结语

三国在争夺地区均进行了屯田,屯田伴随着三国之间的战争得以维持。屯田并非一种先进的经济生产模式,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在特定的时空可以发挥其特别的效应。三国之间屯田的差异正说明了这一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