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发生在北山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赵云、黄忠和张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夏侯渊被杀后,刘备大喜,加封黄忠为征西大将军。此时,牙将张著将曹操亲率二十余万大军的消息报告给了刘备,并指出张郃已将曹军的粮草囤积地由米仓山转移到北山。
诸葛亮认为,曹操率众前来,是担心粮草供应不足,所以不但轻易冒进。因此,如果能烧毁北山的曹军粮草,将挫伤曹操的锐气。黄忠动请缨前往北山。诸葛亮同意了黄忠的请求,并派赵云一同前往。
黄忠与赵云在北山附近扎好营寨后,却对谁应该前去烧毁粮草产生争执,最终抓阄决定,黄忠如愿以偿,率部进入北山。但两人约定以午时为限,届时如黄忠未能返回,赵云则出兵接应。
黄忠出兵进入北山曹军粮草囤积地后,很快便遭到曹军主力的围攻。大将张郃与徐晃奉曹操之命迎战黄忠,将其团团围住。与黄忠同行的张著遭到曹军将领文聘的追击,最终也被包围。此时,已经到了午时左右。
一直在营寨等候的赵云发现黄忠在约定时间内没有返回营寨,心中不妙。于是,他带着三千兵马进山寻找黄忠。临行前,赵云嘱咐部将张翼坚守营寨。
赵云进入北山后,很快与曹军遭遇。赵云斩杀敌将慕容烈、焦炳后,终于发现黄忠被张郃、徐晃困住,难以脱身。赵云大喝一声,杀入重围。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应战,黄忠也得以与赵云会合。随后,赵云又救出了被围困的张著。
曹操得知昔日威震长坂坡的赵云再度出现,勃然大怒,下令发动猛攻,企图歼灭赵云。谁知赵云神勇无敌,东冲西突,所向无前,最终冲出了曹军的围困,回到了营寨。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北山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但历史的真实与小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按照小说的描述,黄忠与赵云前往北山是出自诸葛亮的计策。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却并非如此。
按照《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主要负责的是益州的内政事务,并未染指军事。而在汉中之战爆发后,刘备带着法正出征,诸葛亮留守成都负责军队的后勤。这也就是说在整个汉中之战期间,诸葛亮都在成都,并未来到汉中。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去指挥黄忠和赵云了。
按照小说的描述,黄忠前往北山烧毁曹军粮草,逾期未归,赵云出马救出了黄忠。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黄忠的去向却是一个谜。《三国志赵云传》载,赵云发现黄忠逾期未归后,带着数十骑兵前去寻找,但遇上了曹军主力。赵云且战且退,最终返回营寨,期间仅仅救了自己的部将张著,并未提及援救黄忠之事。因此,黄忠很可能是自己冲出了重围,最终与赵云会合。
小说中还有一处描述是不符合真实历史的,这便是赵云在被杀所遭遇的对手张郃与徐晃。在《三国志》的相关记载中,并没有出现过黄忠被张郃、徐晃二人困住及后来赵云吓退张、徐的故事。因此,小说中出现的这段赵云救了一位五虎将、吓退两位五子良将的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
小说作者为何要虚构赵云吓退张郃和徐晃救了黄忠这一故事情节呢?原因很简单。虽然同为“五虎上将”,但作者对赵云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胜于黄忠。在作者的笔下,黄忠不过是个一勇之夫,而赵云则是智勇双全之人。
故此,在小说当中就数次出现了赵云对黄忠能力发生质疑的情节,之后作者又特意虚构了赵云救黄忠的这个故事,以此突出赵云的神勇。虽然同为“五虎上将”,但作者却将这五人分成了几个等级,而赵云无疑是最高等级的一个。与赵云相比,即便是张飞、马超都要略逊一筹,更何况是老将黄忠呢?
最后附带再谈一个问题:赵云孤身犯险的扬威之处——北山又在今天的何处呢?从地理沿革的情况来看,北山就是如今的天荡山。此山位于如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城北约四公里的勉阳镇黄家沟村。此山属秦岭余脉,东起堰河西岸,西至雷公山,北靠长沟河之堰河,主峰高达一千一百八十三米。由于此山在阳平关以北,因此在史料中被称为“北山”。此山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