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诸葛亮随刘备入主成都,到年率军北伐,出屯汉中,前后约13年,他的主要活动都在成都。

年之前,刘备频繁外出打仗,诸葛亮留镇成都,总督后方。他一面为前线足食足兵,一面健全制度,厉行法治,消除弊端。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开府治事,百废俱兴。他“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使成都空前繁荣,“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因此,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深深烙入蜀地人民的心中,有关诸葛亮的传说和遗迹也特别多。

成都武侯祠

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故军中,举国哀痛。“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方舆胜览》)。年,朝廷允许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的诸葛亮墓旁建立了第一座武侯祠。因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故得名武侯祠。

少城武侯祠诸葛亮初亡,没有专祠纪念。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据《宋书·礼志》载,刘禅景耀六年(年),下诏在沔阳立庙,专祀诸葛亮,为最早的武侯祠。蜀中武侯祠最早建于西晋末李雄据蜀时。《太平寰宇记》说:“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城内独存孔明庙。”宋人祝穆《方舆胜览》载,庙在宋成都府署(今正府街一带)西南二里,其位置应在今东城根街与商业街东口衔接处。可惜今祠庙早已毁灭,踪迹不可考。

4世纪,李雄称王四川,成都少城内建有武侯祠。相传,年恒温伐蜀,遇见诸葛亮时一小吏,年过百岁。桓温问小吏:“今天谁可与诸葛丞相相比?”小吏答曰:“诸葛在时,不觉得有异。自他死后,无人可以与他相比。”桓温很感慨,“夷少城,犹存孔明庙”。少城武侯祠规模如何,废于何时,不详。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圈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李商隐《武侯庙古柏》)5世纪,南郊刘备墓附近又建一座武侯祠。到唐代,已成为文人墨客吟诗凭吊的胜地。明朝初年,蜀王朱椿游武侯祠,见祠内香火旺盛,拜祭者络绎不绝。相反,刘备庙却门庭冷落。作为帝室之胄,他心中忿忿不平。于是,藉口武侯祠与刘备墓太逼,不合君臣礼制,下令废武侯祠,迁诸葛亮像于刘备庙内。

明末,刘备庙毁于兵燹。清代康熙十一年(年),为了兼顾君臣之礼,重建君臣合庙之武侯祠于原址。门额大书“汉昭烈庙”,刘备殿在前,孔明殿在后,形成今天的格局。由于诸葛亮对后世的影响更大、更深入人心,人们仍习惯称此庙为“武侯祠”。

今成都武侯祠占地亩,分为文物区与园林区两大部分。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孔明殿,以及迁建的三义庙和新建的结义楼七重,坐北向南,在一条中轴线上。主建筑西边3O米处,是土阜巍然的刘备墓。大门与二门之间,有唐、明、清六通大石碑,其中以誉称“三绝碑”的唐碑最负盛名。刘备殿中,刘备端坐,左角是其孙刘谌,东、西偏殿分祀关、张。文、武两廊,坐列蜀汉著名文臣武将各14人。

下刘备殿,过厅悬郭沫若书“武侯祠”匾。孔明殿两侧有钟、鼓楼,还有东西展室与过厅回廊衔接,形成一个典雅的四合院落。院内碧草茵茵,两侧荷池鱼翔浅底,一派江南庭院秀色。殿内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塑像。诸葛亮居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身着金色鹤氅,神态儒雅。子诸葛瞻居左,神态持重宁静;孙诸葛尚在右,神采奕奕,风华正茂。二人在蜀国危难之际,英勇抗敌,宁死不屈,血洒沙场。诸葛亮一家三代忠良,共祭一堂,为世人所称道。殿内外匾额、对联琳琅满目,尤以清人赵藩撰书的对联闻名遐迩:“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出孔明殿,过三分桥,有迁建的三义庙、新建的结义楼和锦里一条街。其侧的园林区即原南郊公园,年底划归武侯祠博物馆管理。

诸葛井、祠、街

在今江南馆街。明代街名锦江,清代改为东锦江街、诸葛井街,后复名东锦江街。街中段北侧有诸葛井、祠,宋代祝穆《方舆胜览》云:“诸葛井在大慈寺西里许,自上窥之,只见其三边,更一边不知其际涯也。昔孔明凿此以通井络王气,俗传有人人井,闻其中有鸡声。”

另据民国修《华阳县志》记载,“《南中纪闻》:‘诸葛井在成都,井口不甚宽,其下则阔落宏深,上用岩石砌筑,虚悬空嵌,竟不坠下。井中汲取不竭,亦奇迹也。’明杨名有《诸葛井祠记》,称成都锦江街旧有井,其制与他井不同。大约中虚方丈,深二丈,口径尺许。精工坚固,非俗工所能到。以创自诸葛忠武侯,故托之名。按,诸家所记略同,即今治城东诸葛祠内之井也。锦江街,盖明时旧名,至今犹沿用之。蜀人重武侯,以井、祠所在,因直呼为诸葛井街矣。”

杨名《诸葛井祠记》载,明嘉靖时(—年)巡抚王大用在此建诸葛祠。清初祠毁,后重建。祠内诸葛井一直沿用到文革初。井口呈六边形,井壁、底都用上好的石板砌筑,水深3至4米。年,这里改民办小学,当时诸葛亮像仍在,祠宇被改建成教室。文革中,诸葛亮像被毁,井也被封存。到上世纪末,北糠市小学分校将其土地出卖,诸葛井被填平,在上面修建了“江南大楼”。武侯祠博物馆也在锦里一条街上重新仿建了一口诸葛井。

诸葛亮丞相府

诸葛亮在蜀l4年,其处理公务的地方,先后为“左将军府”、“丞相府”两处。具体方位,史籍上没有明确记载。据推测,刘备人川后住进原益州牧刘璋的州牧署(原成都博物馆),将州牧署改称左将军府。年,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于是,他就在左将军府内办公,约在今原成都博物馆附近。

丞相府3D复原图

年,刘备称帝,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由于刘备没有新建皇宫,仍以左将军府为皇宫。“尚书”是皇帝的最高机要秘书,诸葛亮必然在宫内办公。所以,刘备当政期间,诸葛亮没有修建府第。年,刘备病逝,诸葛亮“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其丞相府离皇宫不远,约在今红照壁一带。

诸葛亮观星台在正府街。此地自宋代以来,为历代成都府衙署所在。据《太平寰宇记》载,蜀汉在此建观星台,传刘备、诸葛亮曾于此观星。

丞相府3D复原细节图

《蜀海丛谈》说得更加玄乎:“府署在正府街,相传即蜀汉时诸葛忠武故第之基址。大门外有‘古天府’三字横匾。左右两方,向外者,一书‘开诚心’,一书‘布公道’;向内者,一书‘集众思’,一书‘广忠益’。皆用武乡侯语也。署内有石狮二,相传亦汉物。”

诸葛亮点将台

在蜀都大道东风大桥附近,有“点将台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操练军队的地方。这里还有点将台东街、西街、北街;点将台东一巷、二巷、西一巷、二巷等。

这一带,昔日是原野田畴,20世纪70年代为金牛区保和公社点将村菜农的田地。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任丞相期间,一心辅佐刘氏父子,坚守北伐中原,一统江山的信念。他在成都期间不断操练军队,诸葛亮执政期间,主要以战事为主,成都作为都城,也是军事重镇,有诸多训练、培养将士的场所,留下了不少相关遗迹。直到到80年代初,东风大桥至水碾河段的“点将台”还留存一块半亩大小的土台。

九里堤

位于市区西北部,金牛区境内,现仅存38米土埂。原堤从现存残提处一直延伸到今北门龙王庙,长达九里,故名。

九里堤原叫糜枣堰,又称刘公堤、侍郎堤。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年),宋代重建,是为了防洪而建。从清代中后期开始,因“蜀人每事好归诸葛亮”,九里堤又称“诸葛堤”。据《成都府志·山川》载:“九里堤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水势易超。诸葛亮筑堤九里捍之。”

民间传说,诸葛亮在成都当丞相时,一天到城西北郊柏条河(今府河)视察,看到这里的土地一片荒凉,问陪同的官吏,方知这一带年年泛滥成灾,冲毁了房屋和庄稼,老百姓只得逃荒离去。于是,诸葛亮派了近千名士兵挖河修堤。起初只筑了三里河堤,到涨水季节,田地仍旧被冲毁。他很着急,到处寻访治河能手。一天,他在途中看见一位白胡子老头在河滩上和几个小孩垒沙石玩耍,就好奇地走上前去,刚走拢却不见他们的身影,只剩下刚才垒起的一条长形沙石堆,上面留有“三、三、三”的字样。诸葛亮围着沙石堆看了半天,恍然大悟,这不正是柏条河的地形图吗?“三、三、三”就是修堤的方案!他赶紧回去重新修订治河方案,很快修起一条长九里、宽九尺、高九尺的防洪大堤。

当年秋天,这座长堤承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外出逃荒的人听说诸葛丞相治理了柏条河,都纷纷回到家园,重盖房屋,种植庄稼,过上了富庶、安宁的生活。

清代咸丰十一年,九里堤重建了诸葛庙,系木质穿逗结构建筑,规模不大,庙中供奉诸葛亮的塑像。解放后,这里成为九里村小学教室,后庙毁坏。年5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九里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一带仍然被称作九里堤南、中、北路,在九里堤中路与北路相接处,原土埂用石条保坎加以保护,其上镶嵌大理石,刻有说明文字。

都江堰

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他视都江堰为天府之国的命脉,如何发挥其作用,直接关系到蜀汉农业的丰歉,关系到“兴复汉室”,逐鹿中原的大计。因此,诸葛亮特别重视对它的维护。据《水经注》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发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诸葛亮在都江堰设“堰官”,创专职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先例。在北伐期间,蜀国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诸葛亮仍然派一支上千人的兵力,专门负责维护都江堰,有力地保证了西蜀地区的农业丰产,使北伐曹魏有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在《三国志·蜀书》中,也有“后主(刘禅)登观坂,看汶江,旬日始还成都”的记载。宋人范成大在《离堆行》诗序中说道:“蜀旱,支江水涸,即遣官致祭,壅都江水以自足,谓之摄水,无不应。民祭赛日率以羊,岁杀四五万计。”足见当地人民将此堰视若农业之根本。

在二王庙东侧,有一条蜿蜒起伏的古道,直伸“玉垒关”。传说,蜀国大将马超曾在这里屯兵,因此后世又叫它马超坪。

新都八阵图

位于青白江区弥牟镇北约米的市场坝,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现只残存6个高低不等的土堆。土堆呈圆形,纵向(东西向排列)两排各3个,横向(南北向)3排各2个。土堆残高1.3米一2米、直径4米一4.2米。

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成得其要。”所谓“八阵者,象八卦以定位,因其地而制形,兵之纪律也。武侯推演,尽得其妙。”南朝梁李膺《益州记》载,八阵图原为纵横皆8垒,共64垒的方阵,每垒高3尺,面积1平方米,外围以土城,有4门。诸葛亮原用以练兵,它不是沙盘模式,在每个土堆上可站1人或1个战斗小组,敌人粗看去是个简单的方阵,但随着指挥员信号的变化,垒与垒之间的联系亦变,可以变化成多种战斗组合形式,以适应攻或守的需要。

明代杨升庵《新都八阵图记》说:“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县之弥牟镇。”俗称“旱八阵”。因此说,青白江弥牟镇八阵图即是诸葛亮统率蜀军的“演兵场”。

年9月,该遗址一期修复工程完工。遗址前竖有一块高大的石碑,正面刻着“三国八阵图遗址”,背面刻八阵图遗址的历史渊源。石碑四周的石栏上刻有“三顾茅庐”“空城计”等精美图案。该遗址还将恢复“护城河”、“武侯祠”、“诸葛井”、“诸葛桥”的景点。

万里桥

横跨老南门南河,俗称老南门大桥。此桥大约始建于公元前秦国蜀守李冰任中,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初名长星桥或七星桥,三国后名万里桥,亦称笃泉桥,是成都古代著名的二江七桥之一。桥得名于诸葛亮“结好孙权”的事迹。

《元和郡县志》载:“万里桥架大江水,在(成都)县南八里。蜀使费神聘吴,诸葛祖之,(费)袜叹日:‘万里之路,始于此桥。’桥因以名。”

宋人刘光祖《万里桥记》说,他初看到的万里桥粗陋简易,“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又说:“侍郎赵公(赵鼎)之镇蜀也,始谒古柏祠,即命葺之。明年,作祠庙于其故营;又明年,新其故宅庙貌。每日:‘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前帅沈公尝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增为石鱼,酾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北宋赵鼎修建的是木桥,桥头上建屋,甚为宏丽。

万里桥是历代文人墨客游览踏访的胜地。唐代诗人杜甫有“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等诗句。桥南曾有刘园,为宋代诗人陆游的旧游处,陆游有《游万里桥南刘氏小园》诗句:“朱桥架江面,栏影摇蒙光”。宋代文豪苏轼在《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诗中咏道:“拾遗(杜甫)被酒行歌处,野梅官柳南郊路。闻道华阳版籍中,至今尚有城南杜。我欲归寻万里桥,水化风景暮萧萧。”

清康熙《成都府志·山川》载,“万里桥(清顺治三年)兵火颓圮。本朝康熙五年(年),巡抚张德地、布政司郎廷相帅府县官捐俸重修,仍覆以屋,题其额‘武侯饯费袜处’,知府冀应雄大书‘万里桥’三字勒石。”桥被改作石砌七洞,高3丈(合9.5米)、宽1.5丈(合4.8米),长10余丈(合32米多),奠定近代万里桥的规模。乾隆五十年(年)补修,光绪三十三年(年)培修。

年,因建设需要,万里桥被拆。现旧址上修建了高架桥,其侧坐落一艘气势磅礴的“万里号”巨轮建筑。为了满足市民对古桥的缅怀之情,年底,在浣花溪风景区重新修建了一座万里桥。该桥为石砌五孔,全长70米,宽7米,桥面为青石板,栏板由44块三国故事的浮雕石板组成,桥洞柱头有4个雕刻精美的花岗石龙头。

葛陌

在今双流东升街道葛陌社区,相传为诸葛亮的旧居。诸葛亮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就是指这里。《元和郡县志》载:“诸葛亮旧居在双流县东北八里,今谓之葛陌。”

《双流县志》也称:“更有足为双流重者,日葛陌。葛陌者,蜀丞相诸葛武侯旧迹之仅存于今者也。此外若诸葛井,若八阵图,亦足以系蜀人之思,而较之故居则逊矣。故居者,武侯昔日所赏游息地,世乃多忽之,可慨也已。而葛陌则询之双流城东北,此间妇孺,皆识其处焉。”

葛陌,即指诸葛桑园和田间的小路。村中有井一口,当地人称为诸葛井。相传,诸葛亮的第三子诸葛怀“归志牖下”,在其先父的葛陌自耕自食,过着清净澹泊的生活。西晋泰始五年(年),王览为晋太傅,受诏访录天下故汉名臣的子孙,要他们服务于晋王朝,赴阙封官受秩。传说,他也曾经到过双流葛陌,在诸葛亮的旧宅拜访过诸葛怀,请他出山做官,被婉言拒绝。葛陌曾建有葛陌庙,当地居民四时祭拜诸葛亮。今葛陌庙已毁,仅存一片稻田。

邛崃火井

位于邛崃市火井镇。西汉时,临邛煮盐工业很发达。汉武帝元狩元年(年)于天下郡国设置盐官和铁官时,临邛也设置了盐铁官。后来,临邛在开凿盐井的工程中发现了天然气,并利用它煮盐,临邛火井即由此而名著天下。

《水经注》载,临邛“县有火井、盐水。”《蜀王本纪》说:“临邛火井深六十余丈。”《华阳国志》载,临邛县“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而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清楚地记载了临邛天然气的储藏、输送及利用情况。

诸葛亮治蜀,重视蜀地的手工业,特别关心冶铁、煮盐业的发展。他不但恢复盐铁官营,还任命亲信张裔为司金中郎将,主管冶铁铸器,“典作农战之具”。又设司盐校尉,专管煮盐及征收盐赋等事务,从而扩大蜀汉政权的财政收入。传说,诸葛亮还亲临现场视察,据晋张华《博物志》载:“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南朝人刘敬叔《异苑》也说:“蜀郡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隆,则尖赫弥炽。暨恒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

孔明造兵器旧址

《诸葛亮集》引《读史方舆纪要》云:“铁溪河自邛州流人新津,注于早江,相传诸葛武侯曾烹铁于此。”相传在郫县横子山,就有诸葛亮制造兵器的遗迹,此书又说:“铁钻山在崇宁县西六里,武侯铸铁钻于此,以造军器。”

诸葛亮读书台

招募人才是诸葛亮治国的重要举措之一。《华阳国志》云:“(诸葛)亮乃约官职,修法制,筑高台于成都之南,以延四方之士。”此台就是所谓的诸葛亮读书台,宋代时遗迹尚存。

《太平寰宇记》载:“读书台在(成都)县南一里。诸葛亮相蜀,筑台以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号日读书台,在章城门路西,今为乘烟观。”宋人魏了翁《鹤山集·成都府朝真观记》称:“观西偏为诸葛忠武侯祠与读书台。故老相传为武侯故宅。天宝五年,章公琼始更为观,奉命乘烟。乘烟云者,谓侯女于此乎轻举也。观尝废于庆历,复兴于文忠烈公镇蜀之日。重和元年始易乘烟为朝真。”

另据民国《华阳县志》载:“杜光庭《录异记》:成都书台坊武侯宅南乘烟观内有古井。井内有鱼长六七寸,往往游于井上,水必腾涌。相传其井有龙矣。按,观在城南武侯祠左,近井亦即在其处。惟废何时已不可考。”

此外,在崇州道明镇有一处丘陵,上面有一座庙,当地人也称此处为孔明读书台。

临邛望军顶

据《蜀中名胜记》载:“(《本志》又云)西百里,石盘戍,俗呼为望军顶,昔诸葛武侯驻军于此。”

簸箕街丞相祠

街西曾有丞相祠,祀诸葛亮,明代四川巡按吴之嗥创建,清重建,今已毁。

成都地名故事:三国文化遗迹之01蜀汉时期的成都及皇宫遗址成都地名故事:三国文化遗迹之02刘备及其后人的遗迹成都地名故事:历史文化印记成都地名故事:历史文化名城名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