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对于国家政治实体有三个不同时期的称谓,分别是:古国、方国、帝国。
所谓的古国就是指高于部落,由血缘关系联结的稳定独立的政治实体。
所谓的方国就是指高于古国,在夏朝和商朝时期形成以诸侯部落式的国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诸侯国是方国的最高形式。
所谓的帝国就是指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实体,有着完善的国家组织和独立、稳定的国家政权,比如秦朝之后的大一统朝代都属于帝国,包括秦朝在内,但秦国(统一天下之前)不是。
从夏朝开始,华夏就是方国并立夏朝是华夏第一个王朝,由大禹开创的,大禹被舜封为夏伯,赐姓为“姒”,氏为“有夏”,封地在“阳翟”,今河南禹州,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姒启正式开创了家天下的夏王朝。
夏朝建立后,他的核心是12个姒姓部落,也就是12个方国,除此之外,还有无数臣服于夏朝的异姓方国,那么具体有哪些方国呢?下面来一一介绍。
1、夏后氏
夏后氏就是夏朝的王族,第一任夏后氏是禹,第二任是启,禹因为治水有功,而被舜分封为夏伯,伯是爵位,并且赐姓与氏。
《国语周语下》: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大禹立夏分封制从夏朝就开始了,当时的分封与后世的区别很大,夏朝分封不仅赐爵位,而且还赐姓与氏,先秦的姓与氏是分开的,姓来源母系社会,代表着血缘关系,氏是姓的衍生,表示不同的氏族,一个姓可以衍生出很多不同的氏,一个家族后世衍出很多有血缘的家族,这跟现代的分家有些类似,姓与氏合在一起,就代表有血缘关系的不同氏族。
大禹的姓是“姒”,他的氏是“有夏”,封地在阳翟(今河南禹州),爵位是伯,大禹是夏后氏部落的大宗和首领,又是夏朝的帝王,夏后氏是夏朝的统治阶层,类似于后来的周天子,夏后氏有11个同姓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方国,类似于周朝的姬姓诸侯国,夏后氏与其他11个同姓诸侯国,共同形成夏朝的统治核心。
夏后氏控制在地区主要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和西部、山西省南部,鼎盛时期势力范围一度到达河南省南部与东部,以及山东省的西部,河北省的南部。
夏朝一共有14代人17任帝王,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夏朝君主夏后氏的最后一任帝王是夏桀,夏桀被商汤打败并流放,后来死在了流放地,夏朝也随之灭亡,而夏后氏并没有灭亡,17位帝王都有儿子流传下来,并在华夏生根发芽,成为诸多庞大的氏族。
根据《史记》的记载,匈奴人祖先就是夏后氏的后裔,名字叫淳维,因为夏朝灭亡而逃到了北方草原上,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形成了游牧生活的匈奴人,这同样是大禹的后裔。在当时改朝换代没有赶尽杀绝的习惯,除了夏后氏之外,其他11个姒姓部落方国大多也是大禹的后代。
2、有扈氏
姒姓部落之一,夏朝12个核心方国之一,有扈氏是夏朝分封的同姓部落,他的封地有几种说法,根据《地理志》的记载,说扶风县鄠邑是有扈国,这个地方就是今天陕西的户县,户通扈,是通假字。
近代历史学家顾颉刚考证有扈氏的封地是商朝卜辞的地名“雇”,在今天河南省郑州市黄河北岸的原武县一带。
有扈氏大概地理位置还有一种说法是近代学者考证有扈氏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这只是根据考古资料推断的,并无准确证据。
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有扈氏的始封君是启的庶长兄,但这个说法是个孤证,但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夏启即位后,第一个不服的就是这个有扈氏,作为夏朝最亲近,并且有血缘关系,由夏朝分封的有扈氏居然是第一个反对夏启的方国,这不得不说有点讽刺。
《史记夏本纪》: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这里的意思是说:夏启即位后,抛弃了禅让制,开启了家天下,结果有扈氏不服,于是启率军讨伐,并且在甘这个地方与有扈氏一场,在出发前,还作了一篇讨伐的檄文,叫《甘誓》,并且召集了六军将领开会讨论。
夏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启给有扈氏列出了两个罪名:
1、蔑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规范。
2、背离天、地、人的正道。
当然这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最终有扈氏被打败,其方国在夏朝初年就灭亡了。
3、有男氏
姒姓部落之一,夏朝12个核心方国之一,也称为有南氏,根据近现代学者考证,有男氏的封地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具体在汉水以北与南阳之间的地带。
《逸周书》记载有南氏有两个大臣受到国君的宠信,双方相互争权,导致有南氏分裂,其后就不再有记载,据说这一代的后人以“南”为姓。
有南氏在河南南阳一带4、斟鄩氏
姒姓部落之一,夏朝12个核心方国之一,根据《史记正义》的记载,斟鄩氏先在河南巩义县,后来迁到了山东潍坊。
太康失国后,政权被后羿所夺,太康就投靠了斟鄩氏,太康病死后,他的弟弟仲康被后羿拥立为傀儡帝王,仲康去世后,其子相被拥立为帝,相不甘心受后羿摆步,于是逃走投靠了斟鄩氏,斟鄩氏两度收留流亡的夏后氏,说明他是忠于夏后氏的。
后来寒浞杀死后羿,夺取夏朝的政权,又派出其儿子浇率军攻打斟鄩氏,斟鄩氏一度被打败并灭亡,相也被杀死,相的妻子缗已经有了身孕而逃走,生下一个遗腹子,叫少康。
少康长大后,联合夏朝的遗老遗少以及斟鄩氏、斟灌氏的残余力量一起攻打寒浞,灭亡了寒浞及其子,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并且再次分封斟鄩氏在山东潍坊一带。
太康失国斟鄩氏方国就一直生存了下来,夏朝灭亡后,投靠了商朝,商朝灭亡后,又投靠了周朝,到了周平王在位,周公监国的时期,当时发生了三监之乱,趁此机会,斟鄩氏与奄、蒲姑、斟灌等方国一同起兵反周,被周公所灭,其封地被分封给姜太公的齐国。
斟鄩氏方国虽然灭亡了,但其子孙并没有灭亡,流落民间,有的斟为姓,有的以灌为姓,有的以鄩(寻)为姓,就一直流传下来,如果你是这三个姓,就有可能是他们的后人。
5、彤城氏
姒姓部落之一,夏朝12个核心方国之一,经学者考证彤城氏的封地在今陕西华县。
根据《史记》的记载,周朝有彤伯,据说是彤城氏的后人,也有说法是说周朝的彤城氏是分封的姬姓贵族,彤城氏方国灭亡后,其后人以“彤城”为姓,这是个两字复姓。
少康中兴6、褒氏
姒姓部落之一,夏朝12个核心方国之一,褒氏的封地是在陕西省汉中市一带,包括今天的勉县、留坝县等地,这里已经是秦岭以南,这说明夏朝的势力已经扩张到这里了。
褒氏方国的始封君是大禹的儿子,夏启的弟弟,褒国的历史可谓悠久,经历了夏朝与商朝,一直存在到了周朝,算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方国了。
到周幽王时期,褒国国君褒珦因为得罪了周幽王,被囚禁进了监狱,他的儿子褒洪德为了救父,把褒国美女褒姒献给了周幽王,周幽王非常喜欢褒姒,历史上还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于是就把褒国国君给放了,不久,周幽王被申侯、缯国、犬戎联合所杀,西周灭亡。
西周灭亡后,褒国也灭亡了,据说褒国经历了71位国君,享国一千两百多年,其后人以褒为姓。
西周末年发生的烽火戏诸侯中的褒姒就是大禹的后人7、费氏
姒姓部落之一,夏朝12个核心方国之一,其封地在今山东济宁鱼台县一带。费氏方国的历史比上面的褒国似乎更长,费国存在到了春秋时期,后来成为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封地,当时的费地在山东临沂费县。
费县是不是当初的费国是有争议的,另外在春秋时期,还有一个费地,是滑国的都城,在河南偃师一带。
8、杞氏
姒姓部落之一,夏朝12个核心方国之一,其封地最初在今河南杞县,后来迁到了山东昌乐、安丘、新泰等地,夏朝灭亡后,杞氏方国后人也被商朝迁到杞国居住,商朝统治期间,杞国数次去掉封国,又数次恢复。
出土的商朝甲骨文中,有几次提到了杞侯和杞地,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文王寻求夏禹后人,找到了一个叫东楼公的夏禹后人,把他封在了杞国,以侍奉夏后氏的祭祀,杞国于是在周朝获得新生,《逸周书》曾经记载了夏公参与成周的会议,夏公就是杞国的一位国君。
杞国位置所在地杞国在河南杞县时,受了宋国、徐国等诸侯的攻击,无法立足,一直向东迁移到山东昌乐、安丘一带,最后迁到山东新泰一带,杞国在周朝传了20位国君,到了春秋晚期,也就是公元前年被楚国灭亡。
据说杞人忧人就是发生在杞国的故事,杞国算起来断断续续地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是夏朝方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杞国灭亡后,其后人以杞为姓。
9、缯氏
姒姓部落之一,夏朝12个核心方国之一,缯氏是少康的儿子曲烈建立的方国,其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县一带,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在山东兰陵县。
《世本》: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
缯氏方国不仅在夏朝存在,在商朝和周朝也存在,一直存在到了春秋时期,据说缯国一共传了57位君主,在春秋时期史书记载了一些关于缯国的事情。
公元前年,淮夷攻打缯国,缯国向齐国求援,齐桓公支持缯国抗击淮夷,公元前年,缯国国君被宋襄公杀死,公元前年,邾国攻打缯国,杀死缯国国君,公元前年,莒国攻打缯国,直接导致缯国灭亡,缯国一共存在一千四百多年,其后人以曾为姓。
10、辛氏
姒姓部落之一,夏朝12个核心方国之一,辛氏也称有莘氏,大禹的母亲就是有莘氏部落的人,有莘氏封地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说在陕西渭南市合阳县,另一种说法是在山东曹县。
有莘氏的始封君是夏启的儿子,夏朝灭亡后,商朝建立,有莘氏仍然存在,而且这个部落还出了伊尹这个贤人,协助商汤灭亡了夏朝。到了商朝末年,辛甲以有莘氏国君的身份兼任商朝的太史,但是商纣王昏庸无能,导致辛甲投靠了周朝。
太姒是周文王的王妃商朝灭亡后,有莘氏仍然存在,其部落有一个叫太姒的美女嫁给了周文王,生下了周武王姬发及周公旦等十个儿子,并且周王室与有莘氏方国世代联姻,周昭王时期,辛国国君辛由靡担任周昭王的车右。
周平王东迁时,辛国灭亡,被晋国吞并,其后人以辛为姓。
11、冥氏
姒姓部落之一,夏朝12个核心方国之一,其封地在今山西平陆。
冥氏也称为鄍氏,从夏朝一直存到了春秋时期,据《左传》记载,僖公二年,晋国荀息借道虞国攻打鄍国,之后不见记载,在春秋时期灭亡。
12、斟灌氏
姒姓部落之一,夏朝12个核心方国之一,其封地最初在河南清丰县一带,后来造到山东青州和山东安丘一带。
斟灌氏也称斟戈氏,夏后仲康的儿子相被后羿逼迫时,曾经投靠了斟灌氏,后来寒浞篡位,派儿子攻打斟灌氏,杀死了相,斟灌氏也几乎被灭亡,相的儿子少康后来联合母族、妻族及斟灌氏、斟鄩氏的残余势力一起灭亡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斟灌城址之后斟灌氏的记载不再出现,也许是势力衰弱了,也许是没有后人而灭亡了。
13、越国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
句践就是勾践,这话的意思是说:越王勾践是禹的后裔,是夏后帝少康的庶子,被封在了会稽,以奉守禹的祭祀。
大禹是死在了会稽,也安葬在了会稽,而他在会稽就有后裔,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故意安排的,少康复国后,大概是追思自己的祖先大禹在会稽去世,于是分封自己的庶子到会稽为大禹守祀。
越王勾践如果属实,越国从夏朝太康时期就在会稽成立了,经过一千多年后,到了周朝,越国在勾践时期最为强大,一度取代了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勾践去世后,越国又经历了数代人,到越王朱勾在位时,越国还比较强大,但朱勾是靠弑父上位的,有违道德,由此引发了越国后来的乱世。
到公元前年,越王无疆在齐国的劝说下,发兵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军打败,连越王无疆也被杀死,之后越国进入分崩离析的状态,分裂成很多更小的诸侯,比如闽越、瓯越等,不包括南越国,并一直流传下去,秦始皇南征百越后,收复了所有当地的政权,有越国的后裔,还有土生土长的政权,统一了天下,越国后裔就归属于华夏。
从这些记载来看,大禹及其子孙后代构成了华夏族的一部分,而大禹又是黄帝的玄孙,他同样是炎黄子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