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嶓冢山大禹治水的圣迹
大禹治水的圣迹全国各处不少,陕南也有。
旧地理志书载,汉水发源于宁强嶓冢山,穿越陕南、鄂北而入长江。嶓冢山就是大安镇烈金坝以北的山系。
烈金坝村头有一自北而南的小溪叫汉王沟,沿溪北去约5公里座绝壁名叫白崖湾。湾东侧有石洞,洞口有一巨石,状如卧牛俗称石牛,高厘米,长厘米。石牛背部及臀部有8个古字,光怪陆离,难以辨认《陕西金石志》认为是夏禹治水的遗迹,故名《禹碑》。对这8个字,据金石家认定,是“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是大禹疏导漾水入汉江的记载。
宁强博物馆收有禹王碑(摩崖)拓片,纸卷绫裱,长厘米,宽66厘米,上有“宁羌县政府印”、“宁强县政府印”印迹,左右及下有王岱安、黎琴南等13人的题跋。
宁强嶓冢山下古汉源摩崖石刻
汉王沟口,东南为漾水和五丁北峡水交汇处。因为相传夏禹治水疏导漾水经过这里,所以最迟在五代时期,这里就建有嶓冢祠供奉大禹。历经兴废,明嘉靖十六年()知州王儒再建禹王庙。二十四年()知州萧遇祥重修,有舒鹏翼《重修禹王庙碑记》。20世纪70年代初建阳安铁路时庙拆碑毁,当年风貌不复存在,尚有“禹宫古桂”一株,成为凭吊古迹的标识。
宁强县嶓冢山下禹王宫前古桂
因为圣人大禹足迹踏过嶓冢山,嶓冢山就有了名声,也有了灵气。南朝道士陶弘景所著道教洞玄部经书《真诰》载,“昔中山刘伟道学仙在嶓冢山,积十二年,仙人试之以石,重十万斤,一白发悬之。使伟道卧其下,伟道颜无变色,心安体悦,卧在其下,积十二年,仙人数试之,无所不至,已皆悟之,遂赐其神丹,而白日升天。”于是,“一发千钧”的成语就从这里产生了。
2.石棺葬—羌人的丧葬习俗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据杨东晨《古史论集》记述,夏商时期即从西北迁居陕南宁强、略阳一带生息繁衍。到明朝中叶宁强、略阳境内一直是羌民族的生息聚居地。长期的居留生活,羌民族在宁强、略阳境内积淀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影响至今。
远古羌人石棺葬
《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纵目,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为纵目人冢也。”
石棺葬又称古山”,是古羌人的一种极具特色的墓葬形式,是以石板为原料制作,即四周和上下皆用略加雕凿的大石板或天然青石板嵌成墓穴,中间安放遗体或棺材。
石棺葬的石棺形制,风格独特,或单独或群组,排列有规律,在宁强和略阳的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是羌民族在宁强、略阳居留的佐证。
现在,白龙江、白水江上游的武都、文县与陕南的宁强、略阳等地,同属古代羌民族“石文化圈”,都存在大量的石棺葬墓地,它与岷江上游早期氐羌人石棺椁的石棺葬文化属同一时期、同一类型。
3.马面山—田九成活动遗迹
宁强县城东南10余公里的玉带河南岸,大山横亘,山崖险峭,如骏马行空,故名马面山。马面山前对玉带河川道,背临巴山腹地。马面山上有宝塔寺和叫做同心寨和天生寨的两座山寨以及老鸹洞、李家洞等溶洞多处。宝塔寺是一座可容纳千余人的石窟寺,因附近山峦重叠如宝塔而得名,再加上山寨、溶洞,可驻扎数千人,这就是羌人田九成起义的根据地和大本营。
马面山,田九成起义根据地,山上有天心寨和同心寨
田九成率义军转战分巴山一带,以马面山为根据地,制造刀矛,作法练武,壮大力量,四方民众纷纷响应,羌族民众尤为踊跃投入义军军。
天生寨寨门
田九成率义军首先从马面山向西北出击,击溃羊鹿坪(今宁强县城所在地)一带的官府电军,很快攻下阳平关,的屡败官军,声势大振。接着乘胜溯嘉陵江北上,攻克略阳县城,又渡白水江,直捣徽州。官军负隅顽抗,义军奋勇攻杀,徽州终被攻破,城中官兵大部夺路而逃。田九成一时威震秦陇,以羌族为首的少数民族和其他民众皆闻讯来归。
在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的围剿下,义军经数月苦战,终因仓皇起事,训练无术,组织松散,单凭法术符咒为精神支柱,难以战胜强大的敌人,从而连连败北,只得从徽州一路败退至原根据地马面山以西的宝塔寺一带,收罗残部,凭借深沟高垒以滚木檑石抵御官军。官军乘胜向马面山围剿,田九成率众奋力与敌人血战,双方死伤都很惨重。洪武二十九年()农历九月,天气渐冷,风寒霜厉,义军食乏衣单,矢竭力尽,田九成义军多人被俘,官军还继续在马面山及其附近的山林沟壑搜索,毁寨封洞。
同心寨寨门
20世纪60年代初,宁强水利部门曾对马面山的老鸹洞做过探险性考察,在洞内千余米的深处发现30多具骷髅,还有刀剑之类的兵器,当为田九成领导的义军失败走投无路,潜入深洞后悲壮牺牲的遗存。
4.永惠门—宁羌设治的见证
永惠门,又叫西城门,建于明朝洪武三十年()间,距今多年。田九成起义时羌人曾经一度占领,在此活动。明成化、清嘉靖时曾有增改、重修。清乾隆二十四年()扩建:嘉庆十六年()进行了修缮。民国十八年()重修,年进行了修缮,是县级文保单位,也是宁强县城现在唯一存在的古建筑物。门前是横跨玉带河的永惠桥,门后是西大街。
始建于明代的宁强永惠门
水惠门墙体为青砖垒砌,内填素土;上方是水惠门城楼,为木质结构建筑;在清中叶及本世纪八十年代曾维修利用,历经风雨剥蚀,加之年长月久,墙体、门窗及椽檩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年“5·12”地震后,永惠门再次维修,恢复了明初的建筑风貌。
5.云雾寺—聚义起事的地方
云雾寺本名朝阳院,位于汉中的西北角,距汉中约57公里,今属勉县辖。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当时叫做“朝阳禅院”,香火鼎盛,香客云集,住寺僧人约余众。《旧唐书》有载,它与勉县的牛头寺、南郑乾明院统称汉中历史上三大寺院,有很高的知名度。据传,明万历年间,萧皇后在此出家病死葬于此即今皇姑坟。为此万历之母孝定李太后为朝阳院“赐佛经函,且施舍钱粮历有余年”,至今“御碑”尚存。
云雾寺大门及“朝阳洞”
羌人田九成在云雾寺出家。明洪武三十年(3),高福兴、田九成等在云雾寺以白莲教为名聚众起义。
来源:《陕南羌族》
作者/来源:汉中在路上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