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要求所有将领和士兵要严格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勇于作战,不许将领和士兵欺害百姓。因此,“士卒用令,赴险而不顾”,“止如山,进退如风”,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诸葛亮深知选拔培养将领对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对将领的作风品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说:作为一个好的将帅,必须做到“给他尊贵的地位而不骄傲,让他担当重大职务而不专权,有人来帮助的时候不单纯依赖,遇到危急的情况也不害怕”,始终忠心耿耿为国家统一而战。他屡次告诫下属:对那些有利于军队建设的“谋者”,要亲近和重用而对不利于军队建设的“谗者”,就要进行打击;对于那些导致军队败乱、言行不一、结党营私的人,坚决主张予以清除。这样就使军队牢牢置于法家路线的控制之下。
诸葛亮重视将领的作用,但反对儒家“将帅定天下”的反动观点,对士兵的作用也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说:“经过严格训练、纪律严明的军队,即使将帅本领不大,也不会打败仗;反之,训练不严格、纪律不严明的军队,即使将帅的本领很强,也不会打胜仗。”所以,他号召将领应当与士兵“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
诸葛亮重视对军事科学的研究,善于利用地形地物,掌握天气变化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作战计划。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所谓“八阵图”,就是一种军队行军进退的部署和活动的方法。使军队在行军、屯驻以及作战中,都有一定的位置和活动规律,并且使各部分紧密配合,遇到敌人攻击时各部分能相互照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变动自己的队形,毫不紊乱,使敌人无隙可乘,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军队的作战能力。
诸葛亮对于军队武器装备也异常重视,他下过“作斧”、“作匕首”等教令,指示兵器的铸造。他集中将士的智慧,创造和革新了一些新的战争工具(如一发十矢的连弩等)。诸葛亮以法治军,使蜀国军事力量一步步强盛起来。为北伐战争作好了军事上的准备。
公元二二六年(建兴四年),魏文帝曹死,儿子曹睿(rui锐)继位。他缺乏统治经验,国内又有一些动荡,诸葛亮认为这是一个有利时机,应出师北伐,统一全国。
公元二二七年(建兴五年)春天,诸葛亮决定率军北伐。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从“隆中对策”到这时候,已二十个年头了。
诸葛亮离开成都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这就是有名的《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开创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弱小贫乏,这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认为,这时候“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朝廷以内的官员毫不懈怠,忠心耿耿的将士在外舍身奋战”,正是进行统一战争的大好时机,应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完成统一大业。只要上下齐心,内外一致,就能够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诸葛亮把完成统一事业看作自己的“职份”,对于战争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诸葛亮为了使刘禅能按照法家路线处理政务,他恳切地向刘禅提出,要发扬法治精神,对宫内府内的文武官员,都要信赏必罚,不要内外异法,厚此薄彼。
黄皓诸葛亮针对刘禅这时已经开始宠信宦官黄皓的错误倾向,为刘禅回顾了西汉“亲贤臣,远小人”实行法家路线而兴隆的经验,以及东汉“亲小人,远贤臣”推行儒家路线而衰败的教训,反复劝诫他要“任人唯贤”,知人善用,谨防外戚宦官形成特权集团,破坏法治。诸葛亮并向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费伟(yi-)、董允、向宠、蒋琬等一批忠实执行法家路线的文武官员,希望刘禅“亲近他们,信任他们”从而治理好国家,保证北伐战争的胜利。
《出师表》《出师表》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的法家思想和进取精神。诸葛亮在表中提出的这些主张,对于巩固加强蜀汉政权,打击和限制豪强势力,完成统一事业,具有积极的作用。
诸葛亮在对国家的政治军事作了妥善的安排后,于这年三月进军汉中,屯兵沔阳(今陕西勉县),等待机会,向曹魏发动进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