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曾发表于《陕西经济研究》年05期,作者系汉中市宁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领导干部读什么书,照见其知识涵养和精神追求,对领导干部来说,书籍的给养如空气般不可或缺。领导干部读书所产生的“风成于上,俗化于下”的强烈示范效应,可以影响一个部门、一个城市甚至全社会的阅读风气。我县在“全民阅读·书香汉源”活动中,许多领导干部积极发挥“龙头引领”作用。
今天为大家推送的《关于宁强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一文,将让大家了解到宁强领导干部在读书学习方面的情怀与行动。这篇余字的长文,可能会让各位读者花一定时间去阅读,但是作为宁强人、或者想要了解宁强的人,花时间读这篇文章是值得的。文章作者在浩如烟海的书卷之中,捡拾关于宁强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的章句,“书海拾贝”并精心打磨、串联,为大家捧出了这篇闪着光芒的文字,让我们了解汉水之源文化、金牛古道文化、古代郡县文化的来龙去脉,让我们感受宁强这方土地的文化魅力。(编者)
关于宁强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〇吕锋
陕西省宁强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乡村振兴、项目带动、文旅兴县、工业强县“五大战略”,开启宁强发展的新征程。为贯彻文旅兴县战略,县上作出全域旅游部署。如何深度挖掘宁强全域文化旅游资源,理清思路,找准定位,笔者进行了思考。
一、宁强文化在中华历史文明中的地位和渊源
(东亚地区卫星照片网络图片)
从浩瀚的太空俯看地球,在古老中国大地,有三条地理座标,分别黄河、长江、长城。在世界历史上,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大都位于河海之滨或河流交汇之地。长城与毫米降水量相重合,形成了中原地区农耕文明与草原地区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中原文明主要有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文明。
(中国水系图网络图片)
黄河发源于青海,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五大河。主要支流有渭水、洛河、无定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水是最大的支流。黄河文明起源并最初分布于黄河中、下游流域,西部有甘青文化、寺洼文化,宝鸡周原地区有周秦文化,西安咸阳有汉唐文化,中原地区有殷商文化、河洛文化。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东北燕山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红山文化。其中,河洛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河图》《洛书》《易经》包括汉字等都产生在河洛地区。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是世界第三大河。主要支流有:汉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等,其中,汉江是长江的最长支流。长江文化是一个以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为主体,包含滇文化、黔文化、赣文化、闽文化、淮南文化、岭南文化等亚文化层次而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在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巴蜀文化在长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考古学发现如三星堆遗址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指出:“文化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各地民众创造了当地文化,文化也改造了各地的人文。钱穆先生说:“唐中叶以前,中国经济文化之支撑点偏倚在北方(黄河流域);唐中叶以后,特别是经过安史之乱,中国经济文化支撑点偏倚在南方(长江流域)。”宁强地处陕甘川结合部,处在关天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的结点,是沟通大西南与大西北的通道,长期以来,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在这里交融、汇集,因此具有兼收并储的特点。汉水最终从湖北流入长江,从地理人文、文化渊源来说,应属于巴蜀文化一部分,同时又有楚文化的成分,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上,应该多从巴蜀文化、楚文化、湖湘文化中汲取给养。
二、宁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比较优势
一个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比较优势,主要是指其唯一性,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今后可以作为长期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主要有三:
(一)汉水之源文化
汉水是中国古老的江河之一。据考证,在长江、黄河形成的七亿年前,汉水便在今日甘肃东南部和陕西省的西南部形成了。(据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潘世东《汉水文化论纲》)
1.嶓冢山。位于国道的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烈金坝道旁,有一棵“禹宫古桂”,古桂东侧有一条小溪,沿溪北去山势渐高,背后就是嶓冢山。约行十里,有一绝壁,名为白崖湾。崖湾下有一石洞,洞口有一钟乳石,象一头侧卧的耕牛,俗称石牛。过去,石牛背部及臀部有8个古字,后经《陕西省金石志》认定是夏禹治水的遗迹,故名曰《禹碑》。在《尚书·禹贡》中有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云:“汉水出鲋愚山,盖嶓冢之异名也”。大安河流经勉县与汉江干流汇合。在大安,有嶓冢三洞(石牛洞,祥云洞,大禹洞)、禹王古桂等自然景观。
(古汉源组图郭军/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甘肃天水也有一个嶓冢山,曾是汉代以前西汉水发源地。明万历《宁羌州志杂志》:“嶓冢山,汉水之源,《禹贡》九合之一也,其西道属天水,在宁羌者为东道。”而实际上,汉水之源并没有东西汉水的说法。流经宁强的嘉陵江、玉带河分别是两条不同的水系。
近年来,经专家多次踏勘论证,新汉源确定在宁强县汉源镇马家河村,即玉带河上游。根据《宁强县志》记载:“无论从河流长度、流域面积或年径流量来看,玉带河应为汉江的主源。”《辞海》年版正式确定汉江源头为宁强玉带河。
2.汉水与诗经。在先秦时代,人们已经称银河为“天汉”,据说,甘肃天水地名就与古汉水有关。在《诗·小雅·大东》说:“惟天有汉,监亦有光”。意为天上的天河,就是人间的汉江。天河又被称为“云汉”、“银汉”、“天汉”。古人认为汉水和天上的银河是相通的。在西周时期,汉中名为“周南”,《诗经》开篇《周南》里的诗歌主要就是从汉中采集的。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其中的“河”即指的是汉水。汉水的久远还体现在《诗经·周南·汉广》里:“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可见在那时汉水就非常有名了。
(汉有游女网络图片)
在宁强县毛坝河镇景区草川子有一个叫鱼洞河的地方。在这里有一种著名的鱼,现在当地人一般叫“阳鱼”。根据明万历《宁羌州志》武安八景之一的“丙穴嘉鱼”:“州南百里,秋冬鱼藏穴中,春夏时出,味美如鲥。”根据《诗经·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毛公解说《诗经》的《毛诗故训传》)云:“出沔南丙穴”。丙穴,即鱼洞,是一种喀斯特自然地貌地下暗河,在宁强毛坝河、四川旺苍等地都存在,但唯有毛坝河一带鱼洞河里还有这种鱼了。
3.汉水与楚辞。《楚辞·九章》中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从地理位置上看,汉水源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方之间,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差异的过渡带,也是南北文化交融地,在旧治中,更多地被划为蜀地。汉水进入湖北,叫沧浪之水。总的来说,汉源文化应属长江文化,与巴蜀文化更接近,同时又有多种文化因子。在宁强,除了羌文化以外,还融入了楚文化元素。楚俗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文化精神上无碍于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而在我县,如傩戏、篝火、祭神、吃粽子、赛龙舟、以及孝文化、茶文化、码头文化、古钱文化,包括我县一些旧地名如凤凰山、起凤岗、飞凤桥(即现在的永宁桥等,实际上叫起凤桥更有历史感),都有楚文化的元素。
(《汉水帆影》上世纪七十年代,郧阳汉江码头帆来船往的景象网络图片)
滔滔东逝的汉水之源,流走的是时光,留下的是岁月的沧桑,沉淀的是汉源文化的精气神。汉水和渭水一样,生生不息地流淌了几千年,而汉水的源头只有一个,就在宁强。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将汉源文化进一步发扬广大,一定会形成自己的特色。
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宁强“其地四塞,山川重阻”,这种地理上的封闭性和文化上的开放性,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自然也对汉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这种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它具有比较稳定和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利于地方文化的独立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发展也有非常不利的地方。比如,由于宁强地居山川、河谷、盆地之中,使该地区的文化很难与周围文化交流,容易形成一种“盆地型文化”:容纳虽多,外射却少;思想较保守,对新生事物充满渴求,而又不断地怀疑排斥;深沉有余,自省不足;文而不华,思想力、行动力均不足。这种现象和短板,需要宁强人民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襟,不断地放大格局,加以扬弃。要登高望远,敢为人先,负重拼搏,开拓进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旅游快速发展。
(二)金牛古道文化
古道是一个地方搏动的文化之脉,全世界古道文化都很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