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飞

原创小说:《行走在秦巴汉水间》连载之三十六:印象汉中

两汉三国文化是汉中的根脉。我们刚到安康时,虽然路过汉中,但是那是在列车上。透过车窗看到的仅仅是田野上油菜花铺出的一块块金色的地毯。因此,人到安康后,第一个愿望就是恨不得马上去汉中走走看看。看看那地方与自己生活过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会有什么区别,听听讲解员讲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那会儿,四大名著和中外名著作还被认为是封资修的大毒草,没被解禁。上学时取消了历史课程的我们,又没读过三国演义,更没像农村娃娃样,听过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过古朝。学校没开历史课,我们不了解历史,要不是语文课文里的文言文《鸿门宴》,还不知道楚汉争霸,刘邦在霸上。现在回想起来,真不知道那会语文老师上古文课前怎么备的课,课堂上又是怎么给我们这些没学过历史的同学将课文讲下来的。

汉中有好多名胜古迹,出了好多历史人物。城固出使西域的张骞、洋县的蔡伦墓,汉中石马遗址,留坝张良庙,勉西的武候墓、勉县的武侯祠。铁路党校就在石马跟前,我们后来上函授,每年都要去党校复习考试,临考试前常出去在稻子收过长有油菜的田埂上背题。汉中气候湿润,冬天又不太冷,雪花没落地在空中就化了。阳历已进腊月,地里的油菜叶子还是绿的,叶片向上,十分硬朗。苍劲的叶片茎杆仿佛在告诉冬天,自己的上半身虽然在外面,但下半身在土里,心永远是热的。不相信你试试看,明年开春大地复苏,金色的地毯照样会铺满大地。

汉中城南门外有拜将坛。公元前年,刘邦为王,定都南郑,经萧何引荐,韩信到南郑投靠刘邦。但是刘邦并不对韩信给予重用,韩信就此逃走。萧何听到韩信逃走,来不及禀报刘邦,月夜追回韩信,给后人留下了一段经典历史片段,也给后人留下了我们今天到汉中能看到的,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拜将坛。

去年一位“老肖说史”的人在网页上发帖:陕西西安发现韩信之墓。墓内的密室,揭晓千年传说:“公元前年,功成名就的韩信祸事迭起。刘邦不知从何人口中听说韩信怀异志,设计将其锁拿回洛阳,楚王韩信由此被褫夺为“淮阴侯”,从此两人猜忌怨怼日益加深。之后三年间,韩信托病于府邸。刘邦死后,公元前年,萧何献计,吕后将韩信骗到宫中,吊入布袋,用竹签捅死,灭尽家门三族。后人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死后,葬于长安城往东30里开外,具体位置在陕西西安新筑镇的新村。”

刘邦当年在汉中时的行宫遗址叫古汉台,前些年撤县划区,公家人将原先的汉中县改成了汉台区。不知道历史的人,还以为城里堆了土堆子叫古汉台。

古汉台不远处是汉中历史博物馆。博物馆里石料上刻的有后人引以为自豪的,汉中当地文协取其为刊物名的曹操真迹“滚雪”。博物馆里有刘邦当年领兵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褒斜道上用火烧水浇方式石崖凿洞的电子模型,有曹操看到杨修时时能猜透自己的心事,怀疑他会谋反,斩杀杨修的“鸡肋”历史故事简介,两个朝代,两段历史,两个展厅。

武候墓在勉西。勉西有列检所。那时候襄渝线还没开通。阳平关过来入川的车辆要在这里分解,重新编组。车流量大,那年上,段上在西乡举行快速修比赛。勉西来的参赛选手,看到我们夜班还有间休铺,羡慕我们:“你们真舒服。”扎卡听了还占了便宜卖乖地在人家跟前说:“日妈的,睡得人腰杆疼。”油壶师傅听了骂扎卡:“骚你妈的弯弯情。人家本来就眼红咱这车少,吆喝地说把西乡列检所撤了。你日妈的,还生怕人家不知道,跟着吆喝!”

勉西除了有列检所,还有站修。到了勉西,自然要去站修,因为那里有我们同一批分去的学员。我这人爱结交朋友,自然要去看看。恰巧武侯墓就在与站修只隔条铁路线和一条公路的对面山坳里,那会人们去游玩又没人管,所以进出很方便。那时,我还没有读过《三国演义》,更不说四大名著,历史知识一片空白。正是因为进了铁路,到了陕南,受两汉三国文化的影响,才爱上了历史,爱上了历史书籍。否则说不定到现在还是史盲一个。所以说,我得感谢汉中,感谢它,让我了解了两汉三国文化,带我看到了刘邦拜韩信的拜将坛,走进了陈列有两汉三国文物的博物馆,知道了两汉三国历史,能够在后来电影小说解禁后,有机会找书、买书读到了《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不至于再像那年上去乾陵参观前样,仅凭想象,无知愚昧的硬是跟人家生辩硬犟无字碑有字,成为笑话。

一部《三国演义》使三国人物家喻户晓、震撼寰宇,使得一群历史人物流传至今。然而,走进这段历史,人们才会发现,如果没有诸葛武侯,也就没有后来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就没有三国,没有荡气回肠、震古烁今的《三国演义》。

我调到铁路法院后,有一年,郑州铁路两级七院在襄樊召开铁路法院工作会议。会议期间襄樊法院的同志带领我们去过襄阳,到过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隆中对的卧龙岗。

那是一个山涧清泉淙淙流淌,四周竹林掩映,环境十分幽静的地方。竹林丛中有诸葛亮住过的草庐,山坳里是诸葛亮当年躬耕的水田。诸葛亮为匡扶汉室,呕心沥血一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对峙岐山五丈原,病死于帐中,葬汉中的定军山下。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诸葛武侯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

武候墓座落在定军山下、九条小山岗环抱的少祖山下沿。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现存墓冢系后代起封,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步入武侯墓,面对羽扇纶巾沉着自如的诸葛公,感到“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从古至今,无数文人雅士、朝野名流、达官贵人、庶民百姓歌武侯之功德,叹诸葛鞠躬尽瘁风采,颂孔明死而后已忠诚。“万古云霄一羽毛”,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外交才能于一身。千古风流人物,有谁有如此渊博精深的才智?短短的两篇《出师表》,足以令名垂文学史的文学家汗颜!

汉中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刚参加工作那年,受邻居之托,我曾去汉中群艺馆给作家周竞送过延安带来的小米。那时候有文化的人少,会写作的人少,作家更少。读者对作家是顶礼膜拜,佩服的是五体投地。感觉不说谁能认识,哪怕曾经见过作家一面都很荣幸。作家这个词,很神秘,也很吃香,那时人们信仰文学,崇拜作家,喜爱作家的作品,认为作家是这个社会上最最崇高,最最值得人钦佩,受人尊敬的人。尤其是看过他们的作品,被他们作品感染的人,更是有一种仰慕之情,渴想能见到他们,看看他们究竟长得什么样子,与普通人究竟有什么不同。周竞的散文“在杨家岭”在《延安山花》一书,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还能背下散文开头:“从三月到五月,我曾数次来到过杨家岭,每来一次都有一层新的感受,每来一次,都有一种新的体会。”那会儿书少,能看到的书也少。那时我们家已经住在延安造纸厂对面的干石畔上,造纸厂就在河对面的沟槽边上。每次放学回来,西沟沟口分岔顺小路回家,都要经过造纸厂门口。造纸厂院子里像个废品回收站样,被当作资产阶级大毒草回收回来的小说,在碱化池旁边堆得像山似的。那时人傻无知,不知道书的重要性。出身普通的劳动人民家庭,大人没文化,只是敢想敢干。敢想敢说敢干又能怎样?只能是无知无畏。所以,虽然看到池边堆有那么多的书,竟然没认识到它的珍贵,知道它有用。也难怪,不爱书,不爱读书,怎能知道哪些是好书,又怎么会去爱书!不然的话,那时候造纸厂又有晒麻纸的后门,将就要扔到池子里打纸浆的书,拿起来看看,说不定也成了读书人。

城固出了个大人物,西汉时出使西域的张骞,洋县埋个大人物,四大发明之一,东汉时期发明造纸术的蔡伦。

蔡伦(62-),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县)人,东汉宦官,明帝时入宫,章帝时为小黄门,和帝时转中常侍。为人尽心敦慎,多次犯颜直谏。永元九年(97年)掌管监制御用器物,改进造纸技术,以树皮、破渔网、麻头、破布为原料,在淘洗、碎切、泡沤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始使用石灰对原料进行碱液烹煮,进而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生产出来的纸,造价低,易于普及,天下咸称“蔡侯纸”。永初元年(公元年),邓太后因为他担任了很长时间的侍卫,封他为龙亭侯,封地有三百户人口。建光元年(公元年),造纸术发明人的他,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张骞墓在城固县城西面两公里的地方,我没去过。蔡伦墓在洋县龙亭铺南二百米处一长满树的小山包上,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土包上。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人们对文物没有保护意识,也不很重视,但也没人人为去破坏。现在好了,视频里警营走出的书法家梁荣金说,现在的张骞墓修的好的很。经他这么一说,我想如果张骞墓修的像他说的那么好,蔡伦的墓也一定修葺一新。与书法家手机视频时,我说,你们汉中人杰地灵。出的人伟大,埋的人也杰出。出的人张骞,埋的人蔡伦、诸葛武侯。书法家说,你们陕北也出人。正在这时,他家门响了,来了客人,来不及对我点出人名的他,随之在视频中没了人影。视频掉线后,我在想,他大概说得是明朝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汉中有许多小吃,其中“热米皮”很是有名。前几年我写了篇散文《汉中热米皮》,编辑汉水明月将它发在《今日头条》,受到不少网友的好评。文中写了自己对汉中热米皮的偏爱,写了自己在陕南工作期间,贪吃热米皮的一些轶事趣闻,写了这些年,不论走到哪里,首先打问的不是别的,而是哪里有汉中热米皮。为这,落了家人不少的抱怨,也生过大人孩子不少闲气。写自己好吃上汉中热米皮这一口,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写回到延安后,因为吃不到热米皮,跑遍了延安城。写安康时,经常与建筑段墙外开米皮店的,油毛毡棚里一天到晚,蒸气弥漫的邻居俩口子耍笑逗趣的故事。对话尖酸诙谐风趣幽默,以至于跑车的富润平看过散文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