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永强
蜀道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历史上,在沟通西南地区与中原之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结合古今资料,蜀道至少在秦朝时已经开始修建,在汉朝时被频繁的使用。到了唐朝,蜀地作为唐王朝的大后方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蜀道交通尤为兴盛,唐玄宗和唐僖宗为避战乱曾由此道幸蜀,无数诗人走过这条道路,留下丰富的文学作品。宋代时,蜀道依然发挥着由中原各地通往蜀地的交通要道之功能,至明清时期,仅有褒斜道、荔枝道等道路依然在使用,其余支路大多已经荒废,直至走向衰亡。
对古蜀道的认识,大多数人都源于李白《蜀道难》中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得不少人畏惧前往蜀地,现实中的路途艰险,毒蛇猛兽众多与传说中的鬼怪惊奇相互交织,令人不寒而栗。
其实,有关蜀道之“难”的文学作品在汉代张衡的《西京赋》晋代左思的《蜀都赋》等文中都描写过蜀道的雄壮艰险。
在乐府古诗中,以《蜀道难》为题作诗最早可溯至南北朝时期,南朝梁、陈诗人阴铿所作:“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这首诗也被誉为古代蜀道诗的承前启后之作。也正是这首诗给予了李白创作《蜀道难》很大的启发,同时也带动了唐代乃至后世蜀道诗的发展。南梁简文帝有两首:“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若奏巴渝曲,时当君思中。”(其一)“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其二)南梁刘孝威有两首:“玉垒高无极,铜梁不可攀。双流逆巇道,九阪涩阳关。邓侯束马去,王生敛辔还。惧身充叱驭,奉玉若犹悭。”(其一)“嵎山金碧有光辉,迁停车马正轻肥。弥思王褒拥节去,复忆相如乘传归。君平子云寂不嗣,江汉英灵已信稀。”(其二)初唐朝的张文琮也有一首《蜀道难》:“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驾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古蜀道究竟有多难行,早在《史记·张仪列传》里便有记载,“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李白《蜀道难》展示的是秦蜀古道的险绝。秦蜀古道,又名秦岭古栈道,南北走向,北段从关中至汉中,有着褒斜、傥骆、子午、故道几条支道;南段从汉中至成都,主要存在金牛、米仓、荔枝道(唐朝以前称洋巴道)三大支道。
《汉书》载,平帝元始五年,王莽为了让自己做皇后的女儿有子,开辟了从长安县子午镇穿秦岭通往安康县的子午道,是长安入蜀的最短路程。玄宗时,曾在子午道设置馆驿。但这条蜀道总的说来,短而险,比较冷清,交通运输也不兴盛。
从陕西周至沿着骆谷水及傥水河谷达洋县的骆谷道,是长安入蜀的捷径,宪宗元和四年,元稹出使剑南东川,就写有《骆口驿二首》。唐代后期,因关中多次发生变故,傥骆道变得相当重要。建中四年(年)德宗避朱泚、李怀光之乱,取骆谷道(傥骆道)到梁州;广明元年(年)僖宗奔蜀,也走骆谷道。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由褒斜道到汉中转金牛道入蜀,其《入蜀纪行诗序》言:“若乃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丹壑争流。青峰杂起。陵涛鼓怒以伏注。天壁嵯峨而横立。亦宇宙之绝观者也。”晚唐诗人薛能任剑南节度副使,他的《褒斜道中》:“十驿褒斜到处慵,眼前常似接灵踪。江遥旋入旁来水,山豁犹藏向后峰。鸟径恶时应立虎,畬田闻日自烧松。行吟却笑公车役,夜发星驰半不逢。”描述了褒斜道的奇妙风光和民俗风情,江水从旁边倾入,山峰却向后躲藏,鸟飞过的小道上曾有恶虎伫立,种畬田的农夫趁着好天气自行烧着松树,行吟着却笑着公车上的差役,夜晚出发星驰电掣地发往目的地。
故道,秦以前称周道,地势平坦,又称陈仓故道或散关道,自壅经陈仓,过散关,越秦岭,经今凤县、略阳而入汉中,直至四川。褒斜道开发历史非常早,三国常璩援引《蜀记》曰:“三皇乘祇车出谷口。未详宓所由知为斜谷也。”荔枝道则是从涪州经邮驿直达长安。这条道是为杨贵妃运送新鲜荔枝的重要线路。
米仓道北起汉中,穿冷水河谷、越米仓山,顺次入南江河谷、巴河、渠江、嘉陵江至重庆。中唐宰相贾耽曰“兴元之南有道,通于巴州,路皆险峻,中间有米仓山,又有孤云山,行者必三日始达于岭,所谓孤零两角,去天一握也。”
金牛道,又名石牛道,得名于秦王“石牛粪金”的传说,从汉中出发,过褒水,经勉县,经青羊大安金牛三镇,过五丁关,经宁强县,过牢固关,七盘关到广元神宣驿,继而过朝天岭,经大小漫天,龙洞阁,千佛崖抵广元,渡桔柏至昭化,经剑门,梓潼和绵阳,终抵成都,总长达公里。唐时,该路极为兴盛。南宋王象之评金牛道:“栈道连空,极天下之至险。”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则称:“盖金牛入蜀之正道。”垂拱二年(年)杨炯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就是走金牛道入梓州,作《途中》《送梓州周司功》。在咸亨三年正月辛丑,云南姚安叛乱时,骆宾王作军府幕僚,写有《从军中行路难》,走的也是金牛道。之后,骆宾王奉使巴蜀邛僰等地,在蜀中两年,留有《畴昔篇》。
不管是哪条古道的哪一支道,都有一个直接的特征——险绝。蜀地四面之山群峰连绵、山势巍峨,且丛林密布,绝巘怪柏多生其间。当这样的自然环境成为人们眼中之景时,蜀道渐渐又被贴上雄伟、壮丽、奇绝等标签。
西晋张载《剑阁铭》:“岩岩梁山,积石峨峨……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日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唐朝李德裕《铭》:“群山西来,波积云屯。地险所会,斯为蜀门。层岑峻壁,森若戈戟……树若雄屏,以卫王国。”左思《赋》“惟蜀之门”“以卫王国”“阻以剑阁”等词,尽述剑阁地势险峻的事实,也揭示了蜀道天险的军事价值。张载的《剑阁铭》还在后文中告诫地方官员不可违逆天命、借险作乱,还劝诫统治者施行德政,泽被天下。
自古诗人皆入蜀
从初唐时期的王杨卢骆到孟浩然、岑参,从杜甫到元稹,从白居易到刘禹锡,从温庭筠、薛能到李商隐、杜牧、罗隐,从武元衡到戎昱,再到唐末五代时期的韦庄等,蜀道诗人几乎包括了唐代大部分著名诗人。无论是排解忧思而入蜀观景,或是走亲访友,或是避乱离京,抑或是入蜀为官,或遭贬斥而来,有的入蜀游历后选择在此终老,还有的以船为家、漂泊在鄂蜀古道的水路之上……创作出了不计其数的蜀道题咏。
以文章扬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都曾游历过蜀道,也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蜀道诗。公元年,20岁的王勃从长安出发漫游蜀地,沿途写下了三十首蜀道纪行诗,今大多已亡佚,目前确认的有《始平晚息》《扶风昼届离京浸远》《散关晨度》《晚留凤州》《长柳》《普安建阴题壁》等六首。乾封元年(年)至咸亨二年(年),二十余岁的卢照邻赴蜀地任职新都尉,在蜀地生活有十年。总章二年(年)春夏,卢照邻奉命到长安办理差事,由长安返归蜀地时作《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还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对蜀父老问》;咸亨二年(年)冬,卢照邻出蜀参选,出蜀途中作诗《早度分水岭》《入秦川界》《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骚》《还京赠别》《至陈仓晓晴望京邑》。武后垂拱元年(年),杨炯因从祖弟神让犯上作乱,被贬为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司法参军。去赴途中作五律《途中》“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此行路途艰辛,抒发了诗人离京怀乡的忧思。另有诗《送梓州周司功》:“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将情感与蜀道深深的联系起来。咸亨三年,春正月辛丑,姚州(今云南姚安)发生叛乱,骆宾王作为军府幕僚,随军前往,《从军中行路难》描写了这次叛乱朝廷出兵征讨及行军经过:“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巴登剑阁。阁道岧峣起戍楼,剑门遥裔俯灵丘。邛关九折无平路,江水双源有急流。”叛乱平息后,骆宾王奉使巴蜀“脂车秣马辞乡国,萦辔西南使邛僰”邛僰今四川邛崃、宜宾一带。在蜀中两年,骆宾王创作的怀古咏史诗《畴昔篇》极力描写了蜀地自蜀王开明氏以来悠久的历史,将司马相如、扬雄等杰出人才和五丁开山的神奇传说都融入诗中,体现了独特的诗风。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也曾游历蜀道。永泰元年(年)十一至十二月,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的岑参,从长安到梁州(今陕西汉中),因蜀地叛乱,不得已停留梁州,有诗《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云:“深林迷昏旦,栈道凌空虚。飞雪缩马毛,烈风擘我肤。”展现了诗人对蜀道的印象。第二年初夏,诗人离开梁州前往益昌(今昭化),然后南下入剑门,最后抵达成都,一路上作有《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奉和相公发益昌》《早上五盘岭》《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汉川山行呈成少尹》等蜀道诗。
乾元二年(年)十二月,杜甫“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在赴蜀途中写下了以所途经的地名为诗题的十二首蜀道纪行组诗,包括《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成都府》,地点是从同谷县到成都府,井然有序,历历可考,由此也使他成为了唐代蜀道诗人的代表。
中唐著名诗人元稹多次往来于蜀道,其《遣行十首》诗云:“七过褒城驿,回回各为情。”说明诗人游历蜀道的次数之多。元稹一生中曾有两次入蜀经历,元和四年(年)三月诗人第一次入蜀往剑南东川治所梓州,赴任途中作纪行诗三十二首,《使东川》组诗完整的记录下了诗人经历蜀道的全程,是中唐时期最详尽的蜀道记游诗。在骆谷道入口处的石壁上,元稹见到了李逢吉、崔绍出使云南时的题诗,而在北壁上则有白居易等人的题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唐时期经历蜀道的诗人之多。诗人第二次入蜀是在元和十年被贬为通州司马,此次入蜀沿途作有《紫踯躅》《山枇杷》《褒城驿二首》《题漫天岭智藏师兰若僧云住此二十八年》等诗。
晚唐诗坛著名诗人李商隐之一生中亦曾两次入蜀。第一次是在大中五年(年),时任太学博士的李商隐因为政治上的不得意,恰逢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非常欣赏诗人的才华,李商隐应柳仲郢辟入蜀。九月从京城出发经陈仓道留诗《饯席重送从叔余之梓州》“《西南行却寄相送者》。在大散关,适逢天降大雪,诗人触景生情,作有《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在望喜驿有《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在绵州的巴西郡(今四川绵阳)写有《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大中五年十月末到达梓州。由于思念家乡和家中的儿女,大中七年(年)冬天,诗人从梓州启程返回长安。大中八年(年)仲春或暮春之初,诗人第二次入蜀返回梓州,此次由长安入蜀取道骆谷至汉中,再西行经金牛道到达梓州,《行至金牛驿寄兴元渤海尚书》诗云“楼上春云水底天……深惭走马金牛路,骤和陈王白玉篇。”大中九年(年),柳仲郢先后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兵部侍郎,诗人离开梓州跟随柳仲郢一起返回长安,一路上“绝徼南通栈,孤城北枕江。猿声连月槛,鸟影落天窗。”途经利州北边的筹笔驿,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扎此地运筹帷幄,诗人有感于一代贤相壮志未酬,留下了咏怀古迹的名篇《筹笔驿》。
一生命途多舛的晚唐五代诗人韦庄,年近60始中进士,亲眼目睹了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和节度使之间的割据混战。晚年时,韦庄曾两次入蜀,第一次是奉使入蜀,劝王建罢兵。因有王命在身,用最短的时间到达利州最为便捷的是取道骆谷道,途中作有《焦崖阁》诗:“李白曾歌蜀道难,长闻白日上青天。今朝夜过焦崖阁,始信星河在马前。”第二次入蜀是投靠王建,为了安全他没有走第一次入蜀的路线,而是从长安西行,经过凤翔、汧阳“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汧阳间》),到达陇州(今陕西宝鸡),过固关(即大震关)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再由秦州南行经凤县、往东南进入陈仓道到褒城、汉中,然后转金牛道入蜀,有诗《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云:“送我独游三蜀路……不堪离恨剑门西。”
除了以上代表性蜀道诗人外,还有初唐被贬驩州途经蜀地的沈佺期,盛唐之初被称作“燕许大手笔的”的苏颋、张说。苏颋先后在开元九年和十一年两次入蜀,留下了《经三泉路作》《夜发三泉即事》《晓发方骞驿》等蜀道诗,张说也曾两次入蜀,有《过蜀道山》《再使蜀道》《蜀道后期》等以“蜀道”为题的诗作。王维、孟浩然、高适等人亦曾历经蜀道。中唐,蜀地凭借其独特的战略经济地位吸引了众多文人志士前往,无论是出任地方节度使的严武、武元衡、段文昌、李德裕,抑或是游历蜀地的戎昱、欧阳詹和章孝标,他们都曾为蜀道诗歌增添了绚烂的一笔。晚唐时期诗人薛能入蜀,走褒斜道、金牛道至成都,沿途作有《褒斜道中》《分水岭望灵宝峰》《筹笔驿》《嘉陵驿》《雨霁宿望喜驿》等蜀道诗;薛能于大中十三年(年)被贬蜀地,以狂傲之笔抒写心中不平之气,《题筹笔驿》《题白马驿》《题剑门先寄上西蜀杜司徒》即是当时之作;雍陶有蜀道诗《西归出斜谷》《到蜀后记途中经历》等。
纵观唐朝三百年历史,诗人或游历、或探亲、或被贬、或为官、或避乱历经蜀道进入蜀地,形成了“天下诗人皆入蜀”的奇观。
蜀道寄情难与易
最早的蜀道诗出自东汉年间,“汉三颂”中的《石门颂》、《郙阁颂》和《西狭颂》是为蜀道诗的“开山鼻祖”。其中,《石门颂》是古代诗歌中最早的蜀道诗,其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为汉顺帝时期汉中太守王升所撰,诗歌对司隶校尉杨孟文修凿褒斜道的事迹给予了颂扬。晋代,文学家张载因探父入蜀,创作《剑阁铭》,这首诗既是我国古代蜀道诗的继承之作,同时也是唐代蜀道诗的标杆,极大的带动了后世蜀道诗的发展。
从初唐时期的王杨卢骆到孟浩然、岑参,从杜甫到元稹,从白居易到刘禹锡,从温庭筠、薛能到李商隐、杜牧、罗隐,从武元衡到戎昱,再到唐末五代时期的韦庄等,无数诗人或游历、或探亲、或被贬、或为官、或避乱,经蜀道进入蜀地。行走崎岖的道路,诗人们描绘着蜀道奇特的自然风光,展示着蜀道山川的全貌;面对蜀道古迹,历史与现实进行着心灵的碰撞;吟咏着深重而隽永的怀古咏史诗;将蜀道上沿途奇险的景观与自身的主观感受相互交融,寄情于山水,谱写出了独具特色的咏怀抒情蜀道诗歌。
蜀道虽险景如画
无论是张载的《剑阁铭》或是李白的《蜀道难》,作品都在尽力展示蜀道山川的全貌。行走在崎岖的道路上的众多诗人,描绘了蜀道奇特的自然风光。
初唐诗人沈佺期被贬驩州(今越南境内)时途经蜀道,有诗《夜宿七盘岭》:“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描绘了诗人看到的蜀道风光,山中的月亮似乎就挂在窗前,天上的银河低的好像要流进房屋内。王勃在入蜀途中路过大散关时写下了“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散关晨度》),重重深门之外万丈深壑,房屋的栋梁随山蜿蜒。卢照邻在蜀道旅途中作有“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早度分水岭》)九折道路被层层寒冰封住,七盘岭上的危石直耸入云。
盛唐诗人孟浩然在《行出东山望汉川》中展现了蜀道“万壑归於汉,千峰划彼苍”之景。张说的“我行春三月,山中百花开。披林入峭蒨,攀登陟崔嵬”(《过蜀道山》)则描写的是农历三月春暖花开的蜀道,但仍不失陡峭巍峨。岑参的《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千崖信萦折,一径何盘纡。层冰滑征轮,密竹碍隼旟。深林迷昏旦,栈道凌空虚”,极尽详细的描述了骆谷道的奇诡险峻、岭高谷深,险阻尤甚。而其《早上五盘岭》“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则描绘出了早晨的五盘岭江流曲折,石崖对峙,群峰汇聚,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栈道笼迅湍,行人贯层崖。岩倾劣通马,石窄难容车”(《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描写了蜀路之难行,《入剑门作》“不知造化初,此山谁开坼。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速驾畏岩倾,单行愁路窄”则刻画了剑门的险要。
“苦吟诗人”贾岛的《送穆少府知眉州》:“剑门倚青汉,君昔未曾过。日暮行人少,山深异鸟多。猿啼和峡雨,栈尽到江波。一路白云里,飞泉洒薜萝。”李德裕的《题剑门》:“奇峰百仞悬,清眺出岚烟。迥若戈回日,高疑剑倚天。”章孝标的《骆谷行》:“扪云袅栈入青冥,鞿马铃骡傍日星。仰踏剑棱梯万仞,下缘冰岫杳千寻”描绘了诗人旅经蜀道时看到的壮丽美景。
晚唐诗人杜牧《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韵》:“栈压嘉陵咽,峰横剑阁长。”薛能《褒斜道中》:“江遥旋入旁来水,山豁犹藏向后峰。”雍陶《到蜀后记途中经历》:“剑峰重叠雪云漫,忆昨来时处处难。大散岭头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犹寒。”概括了蜀道上的艰险与气候的变化无常。于武陵《斜谷道》“乱峰连叠嶂,千里绿峨峨。”刻画了斜谷路上险峻连绵的乱石山川。
写景用力最为深厚的是诗圣杜甫,乾元二年冬,杜甫自陇右赴成都,沿途写下了十二首纪行诗。诗人从同谷县出发,到木皮岭“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将山体的巍峨写的气盖五岳,“高有废阁道,摧折如断辕。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木皮岭上已废的古代阁道犹如断辕,经冬不衰的冬青林在山石上盘根错节。“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水清石礧礧,沙白滩漫漫。”渡过猿多,石多,水清沙白的白沙渡,而水渡则是“大江动我前,洶若溟渤宽。”一条大江忽然横在诗人面前,汹涌澎湃像大海一样宽阔。登上飞仙阁“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阁道上山窄径微,高栈连云,外设栏杆,垒石成梯,坚固结构的,从阁道上往下看如万壑深渊,给人以幽深肃杀之感。过五盘“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馀。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妾飞。”
蜀道虽险但风景如画,地僻水清,鱼儿游窜,鸟儿翔空。来到“清江下龙门,绝壁无尺土。长风驾白浪,浩浩自太古。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拄。”的龙门阁,自太古以来就是风高浪急,石壁上曲折环绕的栈道,远远望去像是一条细细的线,在光滑的石壁上凿洞建造的栈道,下面没有支撑像是漂浮在空中的危桥,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而石柜阁则是“蜀道多早(一作草)花,山间饶奇石。”的早春景色,清新隽秀。过桔柏渡“急流鸨鹢散,绝岸鼋鼍骄。”看到危耸入云的剑门,“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极力渲染了剑门壁立千仞的奇险。翻过“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的鹿头山,最后到达成都。这组以《发同谷县》为首的纪行组诗,描绘蜀道山川之险壮与道路之艰难是贯穿整个组诗的重要内容,但是具体到每一首诗上,却各有侧重,颇具匠心,十分充实。
心灵碰撞咏古史
从“五丁开山”凿修蜀道的历史传说,到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占领关中终于成就千古帝业,再到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终病死军中,蜀道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陈仓道、褒谷口、金牛驿、五丈原、筹笔驿、剑门关等。面对古迹,历史与现实,诗人感触万千,他们将山川之巍峨与怀古的情怀结合起来,吟咏出了众多深重而隽永的怀古咏史蜀道诗。
“五丁开山”是诗人怀古咏史的重要题材。李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茫。尔来四万八千岁,乃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唐玄宗“翠屏千仞合,丹璋五丁开。”胡曾“五丁不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都对五丁开山凿修蜀道的历史传说进行了吟咏,赞叹蜀地先民的不畏艰险和果敢刚毅。又一重要题材是追慕蜀汉名相诸葛亮,叹惋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和他死后后主刘禅终投降的蜀汉结局。薛逢《题白马驿》:“满壁存亡俱是梦,百年荣辱尽堪愁。胸中愤气文难遣,强指丰碑哭武侯。”将诗人自身仕途的不顺意,旅途的愁思和咏史融为一体,借悲叹诸葛亮的命运来抒发诗人胸中的愤懑。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年)春,诸葛亮率兵北伐曹魏,在五丈原(今陕西岐山)驻扎屯兵,与魏军在渭水南岸对峙长达三个多月,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壮志未酬身先死。温庭筠路过五丈原时作有《过五丈原》“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诸葛亮空有一身忠心,鞠躬尽瘁,想要逐鹿中原却身不由己。祠庙里的遗像默然无语,奸诈小人谯周成为刘禅的“老臣”,蜀汉终亡国。诗人把对蜀相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后主投魏的辛辣讽刺展现的淋漓尽致。此诗以强健的文笔和雄浑的气势营造出了波澜壮阔的战争意境,从虚拟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风格遒劲、含蕴深厚。胡曾有《咏史诗五丈原》“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裴回。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
诗人追思景仰诸葛亮的诗中,以途经筹笔驿(今四川广元朝天区)时留下的最多。据说诸葛亮出兵伐魏,曾在此驻军运筹帷幄,此驿上留下了众多诗人的怀古咏史诗作。
薛逢的《题筹笔驿》赞扬诸葛亮伟绩的同时感叹自身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天地三分魏蜀吴,武侯倔起赞訏谟。身依豪杰倾心术,目对云山演阵图。赤伏运衰功莫就,皇纲力振命先徂。出师表上留遗恳,犹自千年激壮夫。”罗隐的《筹笔驿》用简练的笔墨书写自己来到筹笔驿的感受。对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予以颂扬,为他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扼腕叹息,抒发了时运不济、英雄末路的无奈。对昏庸懦弱,最后投降的后主刘禅加以贬斥,对那些力主投降、意图苟安的奸臣进行了尖锐的嘲讽:“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薛能《筹笔驿》云:“葛相终宜马革还,未开天意便开山。生欺仲达徒增气,死见王阳合厚颜。流运有功终是扰,阴符多术得非奸。当初若欲酬三顾,何不无为似有鳏。”此外还有殷潜之《题筹笔驿》和杜牧的《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这些怀古咏史诗作中又以李商隐的《筹笔驿》最具代表性:“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甫吟成恨有余。”
大中十年(年)冬,李商隐离开梓州跟随柳仲郢返回长安,诗人途经筹笔驿,面对诸葛亮的遗迹,肃然起敬:百年历史风云已过,猿、鸟畏惧于诸葛亮严明的军令仍然犹豫不前,可见丞相治军严明;风云还在守卫着当年的军营阵地,至今军威犹存,诸葛亮不愧为出色的军事家。“猿鸟”和“风云”是实写,“犹疑”“护”是虚写,给人以肃杀的氛围。孔明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帷幄,后主刘禅还是成为了亡国之君;即使先生有堪比管仲和乐毅的才能,但关羽张飞已死又能怎么办呢?曾经我在成都时拜谒了武侯庙,吟咏了先生的《梁甫吟》不甚唏嘘!诗中对诸葛亮才智无比推崇,有管仲、乐毅之才,却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蜀汉最终亡国,“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代贤相留下千古遗恨,这个“恨”也是诗人的“隐然自喻”,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事业未成、彷徨无依的感慨,沉郁而悲壮。
忆友思乡解愁苦
唐朝名相张说,曾两度被派遣入蜀办事,跋涉于蜀道时先后写下一系列蜀道诗。《过蜀道山》,诗云:“我行春三月,山中百花开。披林入峭蒨,攀蹬陟崔嵬。白云半峰起,清江出峡来。谁知高深意,缅邈心幽哉。”是他对蜀道的初步印象,意境缅邈、高深、惬意。他的《再使蜀道》,心境就不似先前那般惬意了。笔下的蜀道沿途景色,在高耸险峻之余,更给人以神秘、高深之感。全诗虽无李白渲染的那种惊心动魄的气势,但也足以让人感到在蜀道天险划分下,去国离乡似有千万里的感觉。诗中“鱼游恋深水,鸟迁恋乔木”,将内心愁绪悉数道出。之后他在《被使在蜀》中云:“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与《蜀道后期》中云:“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不难读出诗人客经蜀道时的烦忧,一路满怀对亲人的眷恋之情,一入蜀便开始盘算着归期。那时的蜀道于他而言,是阻碍他回望故乡的巨大屏障,而得以还乡的,只有秋风罢了。
王勃曾遭遇废斥而客居巴蜀。按《入蜀纪行诗序》里所说,王勃是为了赏景畅神而入蜀,他应是无比享受该行程的。可是,久滞蜀地之后,他远游思归的凄苦心境却显露无遗。他游蜀后期的作品《山中》将他的真实心情充分体现:“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因景生情,情又入景,如今再看,蜀地之景已失了最初观赏之时“宇宙绝观”的形貌,只有悲滞的长江,无法送他回到家乡、回到从前。杨炯在赴任梓州司法参军的旅途中作“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抒发的是被贬梓州离京怀乡的愁思。
大中五年(年),李商隐妻子不幸病逝,诗人痛楚未平,又要赴蜀任职,在大散关突然遭逢大雪,借景抒情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旅途的艰辛、伤逝的愁绪,寄寓了作者对妻子无尽的怀念。“南下斯须隔帝乡,北行一步掩南方。悠悠烟景雨边意,蜀客秦人各断肠。”(《题秦岭》)是诗人欧阳詹背井离乡翻越秦岭进入蜀地时,有感于秦地难回而悲凄不已。雍陶《送蜀客》:“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腊月前的春景虽然清新亮丽,但此时却要送别友人,不要怪诗人陪君走了好远好远,诗人自身作为异乡人也特别思念记忆中的故乡。而薛逢的“孤戍迢迢蜀路长,鸟鸣山馆客思乡。”更是直白的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晚唐张蠙奔波蜀道途中,留下了《题嘉陵驿》:“嘉陵路恶石和泥,行到长亭日已西。独倚阑干正惆怅,海棠花里鹧鸪啼。”诗人眼中,位于秦蜀古道上的嘉陵驿是“恶石和泥”、崎岖难行的。奔波于此,原本他的心情是惆怅的,不过倏忽间听到了鸟叫声,倒是将他的烦闷排解不少。武元衡也有一首《题嘉陵驿》:“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濛雨似烟。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上更青天。”武元衡入蜀前,四川刚平定了一场战乱,山河破碎、荒凉,百姓困苦难言。诗人以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身份视察民情,路途艰险、险峰阻道,嘉陵驿走了才一半,便感觉已然愁白了头,由衷发出“路半嘉陵头已白”的哀叹。战乱之后旅经蜀地的戎昱入剑门感怀伤逝“剑门兵革后,万事尽堪悲。鸟鼠无巢穴,儿童话别离。山川同昔日,荆棘是今时。征战何年定,家家有画旗。”山川虽然依就,但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生活困苦,鸟鼠都无定居之所,表达了诗人渴望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北宋杜安世苦于现实处境、遣客心悲而作《两同心》一词:“魏巍剑外,寒霜覆林枝。望衰柳、尚色依依。暮天静、雁阵高飞。入碧云际。江山秋色,遣客心悲。蜀道巇崄行迟。瞻京都迢递。听巴峡、数声猿啼。惟独个、未有归计。谩空怅望,每每无言,独对斜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寒冷而静穆的江山秋色图,剑山巍峨陡峭,本就使人心中发凉,而傍晚的寒霜使得寒意更浓了。诗人抬头,只见衰败的柳树、迁徙的大雁,终忍不住叹出“遣客心悲”的真切感受。下片更是直抒胸臆:蜀道惊险,京都又远,前程渺茫,处境太难。
还有一些以送友人入蜀为主题的诗歌,大都触景生情、悲从中来,相思之情才下了眉头却上心头。譬如骆宾王《送费六还蜀》、韩翃《送长史李少府入蜀》、李益《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金科豫《送别秦明府》等。蜀山重重阻隔、蜀道荆棘丛生,心物相融,这样的景象将离别之情衬托得更加伤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