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品而成大家
李向红
以小品而成大家。在当代中国画家中,方济众可算是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实在他的创作中,也有大幅作品,但最终构成并代表其艺术品性与传世风格的,还是那些不经意之中创作的写意小景。著名美术评论家刘骁纯称誉其:“优中有壮,秀而含骨,小中见大。”20世纪80年代,为了振兴长安画坛,延续长安画派的艺术创作精神,方济众承担起了传薪者的使命。年,他主持创建了陕西国画院并担任院长。针对毕业于美术学院的中青代画家强于素描造型,而弱于以笔墨为象征的中国画艺术观念及基本功的现状,他推行实施了一系列培训研习计划,培养他们习惯于用一个中国画画家的眼睛去发现,用一个中国画画家的头脑去思考,用中国画的独特语言系统去表达。方济众作为长安画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作品,他的人格,他为长安画派发展所作的不懈努力,以及他对青年画家的扶持帮助等,让他成为继赵望云、石鲁等之后长安画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在现代中国画坛上,方济众的务实勤奋被大家广为称赞。他以小品而成大家。他的诗书画作品从不无感而发。方济众曾说:“潺潺小溪,不舍昼夜,尚能入海。点滴水珠,化为云雾,亦可蔽空。从一开始,增而大之,大而无外。从一开始,减而小之,小而无内。原子虽小,可以震天动地。宇宙虽大,静观亦览空无。涓涓小溪,不亦乐乎。”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中国画的许多领域,他都超越了前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他的人格、艺德、作品令人敬佩,更是后辈学习的榜样。
方济众先生
方济众:平易中见精神
长安,与其说是一个地理概念,不如说是一个文化概念。
长安画派以新山水画独树一帜,以新人物画令人瞩目。“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长安画派的艺术主张。长安画派对于“传统”二字,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他们在中国画发展的道路上,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们把创作根基深深地扎入泥土之中,牢牢地根植于人民群众当中,人民和生活给予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激励他们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作为一位画家,他的作品不是很多,但却置身于赵望云、石鲁等长安画派的大师之列。他用质朴清新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田园诗般的多彩世界,他的作品成为国宝。他就是田园画家方济众。
黄河飞瀑(局部)方济众作
将自己的命运与父老乡亲连在一起
汉中勉县,气候温润,林木丛生。这里南接巴山边缘,北依秦岭脚下,众多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都在这里汇集,给这块古老的土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美妙的传说。
勉县向西行,便是远近闻名的武侯乡。年7月,方济众出生在武侯乡方家坝一个耕读之家。方家坝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梯田环抱,树林合围,自然、和谐、雅静……充满灵性之美的大自然,便是方济众作品的精神栖息之地。
方济众自幼喜爱绘画,故乡的清风明月、山林农舍,凝结在他的身体里,还有那恬然的耕读之情,这些都赋予了他特别的艺术感受。家乡秀美的山水孕育出方济众诗人的情愫和画家的品格,大自然一直是他创作的主题,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情调和泥土的芬芳。
在家庭的影响下,方济众博览群书,对中国古典诗词及中外文学名著喜爱有加。中学时期,他经常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与生活。他还酷爱传统音乐,从拮据的生活费里“抠”出些钱买了一把二胡,并用课余时间练习技法。而于画事,他尤其热衷。他从小学图画课里知道了丰子恺,便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等,看到石涛的画册,他对写意山水的热爱被激发起来。
年春天,22岁的方济众来到勉县中学教书。在这里,他细致地端详着故乡的土地,认真地体察家乡的民风,将自己的命运与父老乡亲连在一起。
青少年时期沉淀于心灵深处对故乡山川的情意,在他以后的诗意田园山水图式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方济众作
从广阔的生活中寻找绘画的材料
“年,23岁的方济众怀着求学的目的来到了西安。家乡的山川林泉给予了他胸中的自然丘壑,点播下他生命中渴求美的原始基因,父兄、师长的潜在影响不断孕育着他灵魂中对于艺术的原生律动。这律动驱使他翻山越岭要去外面的世界寻觅艺术的真谛。在长安街头赵望云的画展前,他驻足观望,流连忘返,并把赵望云的画作描摹下来。这引起了赵望云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