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年),字公明,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洞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徐晃早年曾做过河东郡的郡吏,因随兴义将军杨奉讨伐贼寇有功,被提拔为骑都尉。
兴平二年(年),掌握汉廷的李傕、郭汜自相火并、大肆屠杀,徐晃说服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归洛阳。献帝渡河至安邑(今山西夏县北)时,封赏保驾有功人员,封徐晃为都亭侯。
建安元年(年),献帝回到了洛阳,杨奉被拜为车骑将军,驻兵大梁。徐晃见大将军韩暹和卫将军董承之间争斗日烈,就劝杨奉归附曹操,杨奉从其议。
建安二年(年),曹操准备将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杨奉在韩暹的挑拨下,一起出兵劫驾。在梁县(今河南开封市)被曹军杀得大败,徐晃则趁机投奔了曹操。从此成为曹操手下一名忠实战将,跟随转战南北,为曹魏创建屡立功勋。
建安三年(年),曹操分兵给徐晃,派其攻破卷、原武两地,被拜为裨将军。又随曹操攻吕布,降吕布部将赵庶、李邹等。
建安四年(年),徐晃和史涣、乐进、于禁、曹仁等将攻杀眭固于射犬(今河北沁阳市)。不久,又与曹洪一起共破濦强(今河南临颍县北)叛军祝臂。
建安五年(年),徐晃先随曹操在徐州击败了投靠袁绍的刘备;又在官渡之战中,参与此次征讨袁绍大将颜良,攻克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后来曹军进至延津(今河南延津县北),曹操采用荀攸之计,以辎重为诱饵,使得文丑军队陷入争抢的混乱之中。徐晃等人趁机发起进攻,在此击斩文丑,因功拜为偏将军。
九月,曹操因粮乏不胜、坚壁自守,时袁绍数千车粮草运至官渡。谋士荀攸献策攻击袁军押粮部队,认为押粮将领韩猛勇而轻敌,出击定可击败,推荐徐晃担当此任。于是曹操派徐晃和史涣率几千骑兵共同攻击韩猛,在故市(今河南郑州市西北)截烧袁军辎重。此战,徐晃功劳最大,被封都亭侯。
建安九年(年)二月,曹操利用袁绍死后袁谭和袁尚争立的矛盾,发兵北上攻打冀州。包围了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攻破了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易阳令韩范诈降而自守,曹操派徐晃前去攻打。徐晃兵临城下,给韩范写信用箭射入城中,陈明利害、劝其投降。韩范被说服后改变主张,决定以全城投降。徐晃劝曹操说:“如今二袁未破,未攻下的城池都等待消息;如果今日灭了易阳,明日那些城池都会死命防守,河北就没有平定的那一天了。请求您招降易阳来给各城看,那样他们都会望风归顺。”曹操采纳他的意见,封韩范为关内侯。接着,又收降了涉县(今河北涉县西北)长梁岐,同样赐爵关内侯。曹操能够很快翦除邺城羽翼,夺得翼州,和他听取了徐晃的这一建议是分不开的。
建安十年(年),徐晃攻打毛城(今河北涉县东南),设伏大败袁军、破三屯。后随曹操在南皮(今河北南皮县)大破斩杀袁谭,又平定平原叛贼。
建安十二年(年),徐晃随曹操北征乌桓。在白狼山之战,受张辽指挥大破敌军,单于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被杀。曹操最终讨平乌桓,彻底铲除袁氏残余,徐晃因功被拜横野将军。
建安十三年(年)七月,徐晃随征荆州,荆州牧刘琮举州投降,曹操令徐晃别屯于樊城(今湖北襄阳市樊城区)。
建安十四年(年),徐晃先讨平了中庐、临沮、宜城等地的敌人,又与满宠在汉津征讨关羽。随后到江陵与征南将军曹仁汇合,与曹仁共同抗击东吴统帅周瑜。
建安十五年(年),徐晃随夏侯渊去太原平叛,攻克大陵、斩其首领商曜。
建安十六年(年),曹操发兵进取关中马超、韩遂,徐晃奉命屯守汾阴,以镇抚河东。曹操至潼关后,遇到马超阻击,不得前进。徐晃说:“给我一支精兵,渡过蒲坂津,作为先导、截断敌人后路,则他们可擒。”曹操同意此举,派徐晃、朱灵率四千精兵从蒲坂津(今山西永济、陕西大荔之间黄河渡口)乘虚渡过黄河。在击退贼人梁兴后,徐晃随即建立了桥头阵地。闰八月,曹军从此渡河。九月,曹操又采纳谋士贾诩离间之计,最终大破关中联军,斩成宜、李堪,马超、韩遂逃往凉州。
建安十七年(年),曹操派徐晃与夏侯渊平定隃麋、汧诸氐,在安定会师。曹操还邺后,又派徐晃与夏侯渊平鄜(今陕西省延安地区)、夏阳余贼,斩杀梁兴,降三千余户。
建安二十年(年)七月,徐晃随曹操西征汉中张鲁,最终在十一月平定,因功升为平寇将军。十二月,曹操任夏侯渊为都护将军,率徐晃与张郃驻守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以拒刘备,自己返回邺城。
建安二十三年(年)四月,刘备率军进至阳平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率军阻击。刘备派部将陈式袭击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市北),企图切断魏军后方通道,被徐晃击败,蜀军自投山谷、死者甚多。曹操听说后非常高兴,给了徐晃假节之权。并下令说:“这一条阁道是汉中咽喉险要之地,刘备想断绝内外联系,夺取汉中。将军这一举粉碎了刘备的计划,真是妙计中的妙计!”
建安二十四年(年),汉中魏军主帅夏侯渊阵亡,曹操亲到汉中作战不利,撤出了剩余的部队。
建安二十四年(年)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县西北),自率主力发起“襄樊会战”。当时征南将军曹仁驻扎在樊城、将军吕常驻扎在襄阳,援军左将军于禁及立义将军庞德驻扎在樊城北部。徐晃也驻扎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协助曹仁抗击关羽。
八月,大雨连下十余日使汉水暴涨,发生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灾害,于禁七军均被洪水淹没。关羽趁机率军猛攻,于禁被迫投降、庞德力战俘杀;关羽又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此际,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亦杀官起兵以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连曹操都认为许都与贼临近,一度准备迁都。
九月,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渔利之策,又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当时徐部多为新兵,难与关羽争锋,于是进至阳陵坡(樊城北部)驻扎,等待兵马集结后再攻击。当时关羽前部屯偃城,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两面连营,渐向围城蜀军逼近,徐晃军营距关羽所围仅三丈。
十月,孙权密信与曹操,说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但请保密、以防有备。曹操采纳董昭意见,故意泄漏信中内容,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关羽得信后,则进退两难。
十一月,曹操亲率主力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并已先后派殷署、朱盖等十二营抵达,悉归徐晃指挥。关羽军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五千出战。两军混战,关羽被徐晃击败。当关羽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尾随败兵追杀,并紧随败兵冲入关羽营寨。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在徐晃乘关羽军队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关羽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
同时,东吴大都督吕蒙偷袭江陵,关羽最终被俘杀。襄樊之战,对于巩固曹操南部疆土、稳定后方起到重大作用;不仅挫败关羽的强大攻势,更破坏了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使曹操重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襄樊解围,曹操称赞徐晃功堪比孙武破楚入郢之战。他说:“敌人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我用兵三十余年,以及所听古代善于用兵之人,没有能够这样长驱直入敌围的。况且樊、襄阳之围,胜过以前的莒、即墨之围,所以将军之功,胜过孙武、穰苴。”(成语“长驱直入”即由此而来)。
建安二十五年(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封徐晃为右将军、晋爵逯乡侯。
魏黄初元年(年)十月,曹丕篡汉称帝,徐晃被晋封为杨侯,后迁封阳平侯。受征南将军夏侯尚所督,进攻上庸(湖北竹山县西南)击破蜀将刘封。后孙权派部将陈邵守襄阳,徐晃与曹仁共击陈邵,攻克了襄阳。
黄初三年(年)九月,魏文帝曹丕率军首征东吴。中路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东线令曹仁出濡须;西线令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但西路徐晃等人最终未能攻克吴将朱然驻守的江陵,只好放弃攻势而退军。
黄初七年(年)五月,曹丕去世,东吴乘机派诸葛瑾北伐,徐晃与司马懿到襄阳抵挡。战后因功增邑到三千一百户。
太和元年(年),徐晃去世,谥号壮侯,其子徐盖继嗣。其孙名徐霸,后来承袭父爵。徐晃墓位于今河南许昌市东20公里张潘镇城角徐村东北1公里处,该墓发现于耕地之中,墓碑由许昌县政府7年所立。
在“五子良将”中,徐晃虽然排名在最后,但就对曹魏政权的功勋来说,其功其实仅此于张辽,与张郃并驾齐驱。
徐晃治军严谨,令行禁止。襄樊会战时,诸军云集于摩陂,曹操案行诸营。不少士兵出阵围观,唯有徐晃部下军营整齐,将士驻阵不动。曹操叹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啊!”
徐晃一生俭朴,对自己约束很严,病死前还特别嘱咐叫埋葬他时敛以时服。而且他每战有功,但很少邀功请赏,所以在曹操的军队中流传着一句话“不得晌,属徐晃。”徐晃用兵作战都把斥候派到很远的地方。先做出打不赢的样子,然后再奋勇作战,追杀敌人夺取胜利,兵士们常常忙得没有空闲吃饭,可谓别具一格。徐晃常叹息着说:“古代的人常会忧虑遇不到贤明的国君,我现在有幸遇到了明主,尤其应当立功报效国君,哪里是为了个人名誉才做的!”所以徐晃把为曹魏的统一事业而战斗当作自己效力的机会,以此为动力,鞭策著自己的行动。显出了他那可贵的品格。他是曹魏政权的开国元勋,也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战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