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位武乡侯谥号忠武侯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母亲章氏岳父黄承彦叔父诸葛玄配偶黄氏兄弟诸葛瑾(兄)诸葛均(弟)子女诸葛瞻(亲子)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孙子诸葛尚(瞻长子)诸葛京(瞻次子)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重孙诸葛显(攀子)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年),字孔明,号卧龙,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诸葛玄,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建安二年(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郡(今南阳城西)。建安四年(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建安十二年(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郡诸葛草庐,拜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草庐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草庐对》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后代子嗣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与黄氏结婚,婚后近三十年没有自己的孩子。在此期间,诸葛亮曾经将大哥诸葛瑾的第二个儿子诸葛乔过继为子。诸葛乔在25岁时去世。他的儿子诸葛攀在蜀国担任过翊武将军。后来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一家在东吴遭到满门抄斩,诸葛攀又重新成为诸葛瑾的后人,为之传递香火。大约在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八岁。但他从小就聪慧可爱,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据说蜀国朝廷里面只要有任何顺应民意的事情,虽然它并不是诸葛瞻所为,但民间都奔走相告,说这是诸葛亮的儿子做的。后来,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战死在绵竹。当时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诸葛瞻去世的时候,他的次子诸葛京当时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的县令,并把这里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早年投效东吴,深得孙权的器重。后来官至大将军等最高军职。他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在吴国权倾朝野,后来死于一场政变,东吴的诸葛家族被满门抄斩。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很早就追随曹操,在魏国担任一流高官。后遭司马家族的打击,其家族也被全部杀光。如此一来,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东琅琊一带的族人之外,史书上有记载的幸存者就只剩下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了。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那么,诸葛亮是否有直系后代传承至今呢?目前,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各有一批姓诸葛的人士,他们都有各自的家谱记载着与诸葛亮的渊源关系。在浙江,诸葛后人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据说,他们都发源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从明代起,兰溪一带的诸葛族人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据说这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祖训。后来,他们在此行业中逐渐发展壮大。清代中后期,诸葛族人把他们的中医药店开到了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国各大城市,形成“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盛极一时。诸葛亮年谱年号公元年龄生平及事迹光和4年1811岁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中平6年1899岁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初平3年19212岁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兴平元年19414岁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初平2年19515岁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章)。建安2年19717岁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建安4年19919岁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建安12年20727岁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建安13年20828岁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建安14年20929岁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建安16年21131岁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建安19年21434岁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建安20年21535岁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建安23年21838岁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蜀章武元年22141岁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蜀建兴元年223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蜀建兴2年22444岁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蜀建兴3年225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蜀建兴4年22646岁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蜀建兴5年227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蜀建兴6年228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蜀建兴7年229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蜀建兴8年230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曹魏采取主动行动.蜀建兴9年23151岁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蜀建兴11年23353岁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蜀建兴12年23454岁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诸葛亮北伐一说是五次,一说是六次,区别是建兴八年(年),曹魏采取主动行动,发兵分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被迫进行北伐抗敌。诸葛氏家谱1、诸葛丰(《汉书.诸葛丰传》)2、诸葛硅--章氏(《诸葛忠武侯文集.诸葛氏谱》):三子二女3、诸葛谨--诸葛谨妾:三子4、诸葛恪:三子5、诸葛绰5、诸葛竦5、诸葛建4、诸葛乔:一子5、诸葛攀:一子6、诸葛显4、诸葛融:三子佚名3、诸葛亮大姊--蒯祺(《襄田府志》)3、诸葛亮小姊--庞山民(《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襄阳记》)3、诸葛亮--黄氏:二子一女4、诸葛瞻:三子5、诸葛尚5、诸葛京5、诸葛质(《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杂记》)4、诸葛怀(《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朝真观记》)4、诸葛果(《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朝真观记》)3、诸葛均--林氏((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诸葛氏谱》):一子4、诸葛望2、诸葛玄2、诸葛...:一子3、诸葛诞:一子4、诸葛靓:二子5、诸葛颐5、诸葛恢其中或多或少存在的一些缺失部分:一、当补的[诸葛亮家谱]--诸葛谨那一家子1、张--诸葛氏张昭传:“初,承丧妻,昭欲为索诸葛瑾女,承以相与有好,难之,权闻而劝焉,遂为婿。”关于她的直接记载,只有这么一条,看不出有啥“历史价值”。可是,却因为她的存在,而形成了孙吴士族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如下所示:⑴、第一重关系:诸葛谨女诸葛氏--嫁--张昭子张承。既孙吴政权中两大重臣的联姻、两个士族的联姻,并且由孙权一手促成。而其为张承生下一子二女:张震、大张氏、小张氏。我们先看看关于张震的资料,如下:张昭传:“(承)子震嗣......震诸葛恪诛时亦死。”诸葛恪传:“恪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皆夷三族。”(此条记载还涉及诸葛谨另一个不见史载的女儿,稍后再论。)⑵、第二重关系:大张氏--嫁--孙权子孙和。生一子:孙俊。张昭传:“生女,权为子和纳之。权数令和脩敬於承,执子婿之礼。”孙和传:“太元二年四月,权薨,诸葛恪秉政。恪即和妃张之舅也。”孙和传注引吴历曰:“和四子:皓、德、谦、俊。孙休即位,封德钱唐侯,谦永安侯,俊拜骑都尉......俊,张承外孙,聪明辨惠,为远近所称,皓又杀之。”⑶、第三重关系:小张氏--嫁--陆逊子陆抗。生一子:陆景。陆逊传注引文士传曰:“陆景母张承女,诸葛恪外生。恪诛,景母坐见黜。”⑷、第四重关系:大张氏女孙氏--嫁--小张氏子陆景。对于“大张氏女孙氏”,大家可能有点不明所以。如下所示:陆逊传:“景字士仁,以尚公主拜骑都尉......景妻,孙皓适妹,与景俱张承外孙也。”从这条记载可以见到:①、陆景的妻子是公主。②、陆景的妻子是孙皓的妹妹。(孙皓为孙和之子,但非大张氏所生。)③、陆景和他的妻子都是张承的外孙。(既都是张承的女儿所生。)因此,陆景的妻子是嫁与孙和的大张氏所生无疑。2、朱--诸葛氏(存疑)诸葛恪传:“恪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皆夷三族。”这句话初看下有双重意思:⑴、张震和朱恩都是诸葛恪的外甥。⑵、朱恩只是作为诸葛恪的亲信而受到牵连,非是其外甥。如若作第一重意思解,则诸葛恪还有一个妹妹嫁入了朱家,生下朱恩。又或者朱恩是诸葛恪妻族的子侄辈。如若作第二重意思解,则又牵涉到两个问题:其一,朱恩是诸葛恪亲信吗?其二,有没有其受牵连的必要理由呢?诸葛恪传:“孙峻因民之多怨,众之所嫌,构恪欲为变,与亮谋,置酒请恪......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密书与恪曰:“今日张设非常,疑有他故。”恪省书而去。未出路门,逢太常滕胤,恪曰:“卒腹痛,不任入。”胤不知峻阴计,谓恪曰:“君自行旋未见,今上置酒请君,君已至门,宜当力进。”恪踌躇而还,剑履上殿,谢亮,还坐。设酒,恪疑未饮,峻因曰:“使君病未善平,当有常服药酒,自可取之。”恪意乃安,别饮所赍酒。酒数行,亮还内。峻起如厕,解长衣,著短服,出曰:“有诏收诸葛恪!”恪惊起,拔剑未得,而峻刀交下。张约从旁斫峻,裁伤左手,峻应手斫约,断右臂。武卫之士皆趋上殿,峻云:“所取者恪也,今已死。”悉令复刃,乃除地更饮。”诸葛恪传注引吴历曰:“张约、朱恩密疏告恪,恪以示滕胤,胤劝恪还,恪曰:“峻小子何能为邪!但恐因酒食中人耳。”乃以药酒入。孙盛评曰:恪与胤亲厚,约等疏,非常大事,势应示胤,共谋安危。然恪性强梁,加素侮峻,自不信,故入,岂胤微劝,便为之冒祸乎?吴历为长。”从这里可以看出,张约和朱恩二人在孙峻密谋杀诸葛恪时通风报信,应属其亲信一类。但是,却找不到必须“夷朱恩三族”的理由。因其也只是密密地通风报信而已(既不一定会被孙峻知道),并未如张约一样,直接表明属诸葛恪一派,以至“裁伤孙峻左手”。那么,问题便出来了。既为什么置誓死顽抗的张约于不顾,而偏去夷朱恩三族呢?这是否表明了,不得不夷朱恩三族的原因,既是因其和诸葛恪有直接的亲属关系。亦既第一重意思:张震和朱恩都是诸葛恪的外甥。至于张约,笔者认为非是没有夷其三族,只是略去了他的名字。因为他偏偏姓张,极有可能是张震被夷的三族中的一员。这亦是此二人成为以及能成为诸葛恪亲信的根本原因--亲戚关系。亦因此,笔者认为上引[吴历]之后孙盛的观点有失偏颇。其一,“恪与胤亲厚,约等疏。”如若恪与“约等疏”的话,他俩又怎会通风报信?又怎会誓死顽抗?又怎会被夷族?而这又直接导致了第二个错误的产生。其二,“非常大事,势应示胤,共谋安危。”此正因其与“约等亲厚”,才没有将两人的告密信示以相对较疏的滕胤。其三,“然恪性强梁,加素侮峻,自不信,故入,岂胤微劝,便为之冒祸乎?”这就更是孙盛个人结合[吴历]想当然的结果。其四,“吴历为长。”既以上三个错误相结合的产物。以此看来,孙盛实在不如陈寿矣。综上所述,关于“张诸葛氏”的直接记载仅来源于[张昭传],而不载于[诸葛谨传]。其他可证实有此人物的间接记载,则分别散见于[孙和传]、[陆逊传]、[诸葛恪传],不易发觉。此或为有此疏漏的根本原因。至于“朱诸葛氏”,虽然其和诸葛恪有亲属关系的可能性很大,但由于不能证实此“外甥”既“诸葛恪之妹所生”,而不得不存疑。二、当补的[诸葛氏族谱]--诸葛诞那一家子按上谱所示诸葛诞仅有一子诸葛靓,诸葛靓生二子:诸葛颐、诸葛恢。现据其他各书,当补上数人。如下:⑴、司马--诸葛氏[晋书诸葛恢传]:“武帝与靓有旧,靓姊又为琅邪王妃。”琅邪王,既司马炎的叔叔司马伷。生一子:司马繇。[晋书司马伷传]:“(伷子)繇,诸葛诞外孙。”⑵、诸葛恢之子[晋书诸葛恢传]:“子甝嗣,位至散骑常侍。”[晋书诸葛恢传]:“以先爵赐次子虎儵为关内侯。”而南朝刘宋时人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诸葛恢还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方正篇-诸葛嫁女]:“诸葛恢大女适太尉庾亮儿,次女适徐州刺史羊忱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65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