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znlvye.com/m/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年),无尺寸之功、亦无可托之地的刘备三访诸葛亮于襄阳,后者纵论天下大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谋中原,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它就是被广为称颂的《隆中对》。这一对策,开启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辅政生涯,更开启了三分天下的割据时代。后世对《隆中对》评价很高,因为它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成就了刘备以一个政治基础极弱的割据政权,最终实现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滚滚历史长河之中不乏以数言定天下,影响时代走向的政治家,《隆中对》也由此成为诸葛亮智慧的代名词。但若以三分天下的故事都出自于诸葛亮的“奇策泉诵,智谋纵横”,这显然只是小说家的思路。事实上,《隆中对》所论诸方略,远近都有所本,谈不上诸葛亮的“原创”。据蜀早有先鉴
——萧何、韩信版“隆中对”
早在秦末乱时,萧何、韩信就向刘邦建言过“隆中对”。项羽与刘邦鸿门相会后,分封诸侯,立刘邦为汉王。刘邦没有当上关中王,十分恼怒,欲与项羽一决胜负。周勃、灌婴、樊哙一般武将也极力赞成刘邦起兵与项羽决战。具有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的萧何,清楚地了解楚汉力量相差甚为悬殊,所以极力反对立即决战,主张刘邦先经营巴蜀,待力量强大之后,再夺回关中,进而与项羽争夺天下。(《汉书·萧何传》: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再看《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也曾向刘邦指出:项羽所封的三秦王章邯、董翳、司马欣率几十万秦子弟兵降楚,大部被杀亡,此三人反而封王关中,关中百姓对之早已恨之入骨,秦人不会再拥护他们。而汉王入武关,进关中,秋毫无犯,约法三章,深得百姓敬仰。关中父老无不以刘邦未封关中王而义愤,早已翘首而望汉军再至关中。因此,只要汉军举兵东进,三秦可“传檄而定”。这之后,刘邦完全采纳了萧、韩的意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后让项羽饮恨乌江,建立汉朝。
《隆中对》中言“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而诸葛亮以后制定的伐魏策略,也几乎拷贝刘邦出川的路线。但三国时期的中原和楚汉争霸的中原已经完全不同。东汉以来一直以洛阳作为都城,而曹操挟天子以许昌为都城近半个世纪后,诸葛亮才出祁山。诸葛亮制定《隆中对》时,许昌作为曹操的都城已经一段时间了,加上刘备还要夺荆州、益州、汉中三地,到北伐时中原的政治中心早就转移到许昌。这样即使蜀汉出汉中攻下长安,对曹魏也不会有致命的打击。这些恐怕是后来诸葛亮数出祁山,有心无力、无功而返的原因所在。
诚然,诸葛亮一意北伐的理论前提,在《隆中对》也有所申明,那就是“跨有荆益”,百余年前公孙述据益出荆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这一决策的参照。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十二年(25-36年),公孙述在成都建号立国,史称其时“蜀土清宴”,当时与诸葛亮身份类似的谋士李熊,就曾给公孙述提出“跨有荆益”以期进一步图谋的设想。(《后汉书·公孙述传》:李熊曰:蜀地北据汉中,杜褒斜之险;东守巴郡,拒扞关之口。……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扬。)李熊所设想的割据境界,含荆州西境,与《隆中对》立论大体相当。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对此也有所记述,可知公孙述后来接受了这一战略方针。(《华阳国志·公孙述志》:不东出荆门,北陵关陇,与之进取,则王业不全,子孙不久安也。……乃出军荆门、陈仓,欲震荡秦、楚。)
刘邦以汉王定鼎天下的历史早就流传,而公孙述和刘备两者的割据形式极其相似,则更可能是诸葛亮《隆中对》的重要认识来源。公孙述北上秦川之议以及所谓不进取则“王业不全”之语,《隆中对》与之高度雷同,以后诸葛亮连年北伐之事也与之符合,说明二者有着某种思想认识上的关联。
诸葛亮无法走出时代的局限,也无法改变蜀汉政权在他死后无力回天的现实,更不用说创造比肩汉高祖的伟业。在诸葛亮去世28年后,蜀主刘禅自缚请降,比之公孙述宁死不降刘秀,刘禅在史书上留下笑柄,这更是诸葛亮无法预见和不能接受的了。
英雄所见略同
——鲁肃、甘宁版“隆中对”
在汉末动乱纷纭的年代,除了诸葛亮以外,其他有识之士也在观察时局,探寻出路。在《隆中对》之前,东吴的鲁肃已对时局作过类似的分析,向孙权提出过相似的策略建议。
鲁肃在早于《三国志·鲁肃传》: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以鲁肃之议与《隆中对》比较,虽有差别,基本构思却是相同。此外,曹军南下前夕,东吴名将甘宁也曾劝孙权取江夏黄祖,进图刘表、刘璋,他也认为须先灭江夏黄祖,再向西占据楚关,并逐渐并吞巴蜀。(《三国志·甘宁传》:今日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鲁肃和甘宁、诸葛亮三人的见解都比较准确地认清了形势,具有十分高明的战略眼光,但由于后世给诸葛亮抹上了过重的油彩,《隆中对》成了他一个人的灵光乍现。
刘备入蜀虽然是诸葛亮《隆中对》的重要应验,但入蜀本身却不是诸葛亮的功绩。历史地分析这个问题,“入蜀”本是刘备在困境中求生存的唯一出路,赤壁战后,刘备对入蜀仍犹豫不决,主要在于他没有必胜的把握,倒不是《三国演义》中念及刘璋为同宗的顾虑。这也说明至少在此时,刘备似乎仍未将《隆中对》作为立国战略。此后,他在法正、庞统等人的劝说或策应下(《三国志·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可权借以定大事。),方才建立起巴蜀的偏霸之业。在这个决策过程中,诸葛亮本人没有起任何作用,因此,可视法、庞等人和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
历史只给了诸葛亮一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就历史上的诸葛亮的“才”而言,比曹操、司马懿也强不了多少。
明代学者胡居仁就曾指出:“诸葛孔明、司马懿智勇相等。”
但为什么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而不是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哪一点超越了曹操、司马懿?
这要从“根”说起。
三国蜀汉集团,一直以正统自居。但这绝不是仅仅由领军人物的“汉室宗亲”身份所决定。不可或缺的砝码与说服力,还来自整个政治集团里核心成员均具“汉才”特征。
蜀汉集团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比之魏吴,确实更符合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标杆的“汉才”的伸展。
不管是刘备之用人,还是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以及关羽的万人敌,均丰富了汉才的内核——仁、义、智。说白了,蜀汉之汉才,可以诠释为:儒家之学统,“仁者无敌”之武功。
在三国时期,“汉才”的突出特点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一体化。具体表现为品质和能力的两个方面:倡导既要有坚定不移的忠君报国的政治思想、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修养,又要有能应对残酷竞争,应对战争的良好的专业本事。
诸葛亮的汉才,吸取了先秦两汉以来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刑治”思想,治军偏重于法,理政则偏重于儒,但其核心思想仍为儒家思想。
从汉才所突出的“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一体化”角度看,三国统治集团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着明显的差异。
曹操早年对儒学就不以为然,他“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与儒家倡导的人品修养格格不入,后来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诸多威逼皇上至尊的大逆行为;曹丕则干脆篡汉,直接取代汉江山;司七擒孟获的传奇,是汉才“仁者无敌”的延伸与升华。这也是最能体现诸葛亮丰富汉才的战例,彝族首领孟获最终对诸葛亮的汉才感佩不已,那里不仅有“智勇”,更有“大汉仁义”。
可见,诸葛亮被历史公认的根本原因,是他继承了“汉才”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点上,他的确超越了同一智商水平的曹操、司马懿。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澹泊一作:淡泊;淫慢一作:慆慢)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⑴诫:警告,劝人警惕。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⑷养德:培养品德。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⑺才:才干。⑻广才:增长才干。⑼成:达成,成就。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⑿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⒃穷庐:破房子。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诫子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作者介绍诸葛亮诸葛亮(年-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中文名诸葛亮别名孔明,卧龙国籍蜀汉民族汉族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出生日期年(光和四年)逝世日期年10月8日(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八)职业政治家、军事家主要成就提出《隆中对》,作出战略规划主要成就助刘备夺取荆州、益州治理蜀地,平定南蛮发明木牛流马,改造连弩代表作品《隆中对》《出师表》《诫子书》等官职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丞相封爵武乡侯谥号忠武侯祠庙武侯祠墓葬勉县定军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017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0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