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曾经的三府二州

在关中道上,素有“东府”和“西府”之分,在人们的印象中,“西府”大体指今天的宝鸡地区;而“东府”则指的是今天的渭南地区。其实历史上,在“东府”和“西府”之间,还有一个“京兆府”,逐渐演绎为后来的“西安府”。三府之分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俗和文化。

早在西汉时期,关中属于京畿之地,由三位官员来治理,分别是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治所都在当时的长安。东汉末年到魏初,京兆改置京兆郡,左冯翊改置冯翊郡,右扶风改置扶风郡。

到了唐代,京兆尹专辖长安诸县,核心地区是长安、户县、蓝田、咸阳、醴泉、三原、泾阳、栎阳、高陵、昭应(今临潼)、金城(今兴平)、富平、武功、宜寿(今周至)等地;左冯翊管辖关中东部诸县;右扶风管辖地大概是今天关中秦岭以北,鄠邑、咸阳、旬邑以西之地。东汉时期,右扶风治所由长安迁至槐里(今天的兴平市东南)。后世行政区划虽有更改,管辖地域偶有变化,但大致格局未变。有唐一代又置京兆、凤翔、德兴三府。到了清代、民国时期,关中仍划分为三,东府同州、西府凤翔和西安府。清同治年间的陕西巡抚刘榕曾赞美这一方土地说:“西安同州凤翔三府,地最饶沃,古称陆海。”

今天关中大地上,渭河沿岸的几个城市,西边宝鸡,中部西安、东部渭南,构成关中的三大中心。“三府”的格局一直没变。

历史上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区),民国时期铁路陇海线通过宝鸡,行政中心才从凤翔迁至今天的宝鸡。

西府是周秦的发祥地,留下了大量的先秦文化遗迹,“青铜器之乡”。清末的“海内三宝”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均出土于西府的岐山扶风一带。西府也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宝鸡社火脸谱、剪纸、木版年画、泥塑、草编等是西府的民间工艺的代表。

西府泥塑

这里也是吃货们的天堂,中国小吃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岐山臊子面已经闻名全国,也是陕西的一张名片。凤翔的豆花泡馍、西府扯面、削筋、岐山擀面皮、面皮夹馍、肉夹馍、饸饹等各种美味小吃。

凤翔豆花泡馍

西府也是秦腔的发源地,秦腔是关中人的精神支柱,从老到少都会哼几句。秦腔起于西周,源于岐山和凤翔,成熟于秦。

建国后,因流行于关中西府地区,所以定名为“西府秦腔”。西府秦腔传统剧目约有千本以上,但无剧本存留,仅靠艺人口述相传,因而失传很多。西路秦腔发展至解放前夕,由于中路秦腔不断发展,对西路秦腔影响很大,演员相继改唱中路秦腔,并将中路腔融汇其中,著名秦腔演员任哲中就是吸收了西路秦腔唱腔之常,成为独具一格的“任派”唱腔。

年以后,西府秦腔已无正式班社存在,幸存的老艺人也都先后返乡改行。至此,中路秦腔取代西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各地。

相声演员苗阜一句:“娘娘(niániá)啊,风浪太大咧!”把西府话推到了全国。西府是周秦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浓厚,语言中也保留了许多古语。今天宝鸡当地的西府方言让保留着古老浓重的口音。如下(xià,西府方言读hà)、坐(zuò,西府方言读cuo)、白(bái,西府方言读péi)、猪(zhū,西府方言读zhi,同彘)、如(rú,西府方言读rí)、去(qù,西府方言读qi)、拿(ná西府方言读lá)、色(sè,西府方言读sěi)、谁(shéi,西府方言读séi)娘(niáng,西府方言读niá)。西府方言或许是最接近周秦雅韵吧。

相声演员苗阜王声

宝鸡市的三区九县及咸阳市西部,甘肃平凉除庄浪、静宁两县外,庆阳除宁县、正宁县外都属于西府方言。

“三辅”最早的治所都在长安,东汉时期,右扶风的治所迁至槐里(今天兴平东南),历史上的右扶风和今天的扶风县名没有关系。左冯翊东汉时迁至高陵,三国时迁至临晋(今天大荔),管辖临晋、合阳、夏阳(今韩城)、重泉(今蒲城)、粟邑(今白水)、下邽(今渭南市临渭区河北一带)、莲勺(今临渭区北部)、频阳(今富平)等八县,至此东府的行政区划基本形成,西魏时改为同州,唐天宝年恢复右冯翊,至乾元年又改为同州后,到民国初年再未变动。京兆府后来演绎成西安府。

关中道流传一个顺口溜:“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这说的就是东府三县,其实后人对这句话曲解了,“刁蒲城”不是说因为蒲城人都刁蛮,而是蒲城的地域南北长,东西窄,而陕西方言把狭长称为“吊”,传着传着就成了“刁蒲城”;而“野渭南”也不是指渭南人爱撒野,而是渭南地域辽阔,站在坡上看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所以称为“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是因为大荔县大路小路交织,相差太多,故回答别人问路时都不讲“里”有多少路。真实的典故应该如此。这也正说明了东府人的豁达、幽默和直爽。

东府地图

东府自古就民风彪悍,历史上出了不少能臣猛将,造字的仓颉、写《史记》的司马迁、酒圣杜康,一代名相寇准,扫平六国的秦将王翦,再造唐王朝的郭子仪等等。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关中风云人物,大多出自东府。如辛亥革命时期,加入同盟会的的会员,仅蒲城一个县就达56人之多。约占全省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蒲城人井勿幕,被孙中山誉为“西北革命巨柱”。后来西安新开的一座城门是用井勿幕先生的名字命名。李元鼎、井岳秀、寇遐、李天佐等,都是当时陕西鼎鼎大名的人物,被于右任先生称为“一家人四口,革命党两双”的李仲特、李桐轩、李约祉、李仪祉父子兄弟四人都是东府蒲城人。其中李仪祉先生规划修建了“关中八惠”。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将军也是东府蒲城人。他们雄浑、豁达、厚重、刚毅。东府这种地域文化的特色,造就了这些素怀侠义、极富血性的秦人典型。

西安城墙上的勿幕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府风味小吃、土特产,也同样颇具特色。像蒲城的椽头蒸馍,大荔的带把肘子、蜜汁轱辘、大荔西瓜,渭南的时辰包子,富平的琼锅糖、太后饼,潼关的酱菜等等都久负盛名。

蒲城椽头蒸馍

东府南依秦岭,东临黄河,在历史上多次的民族大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比如戏曲的发展也是丰富多彩,合阳线腔、富平阿宫、大荔同州梆子、华县碗碗腔、华阴迷胡与老腔等,剧种之多之悠久,在关中也是首屈一指。

合阳线腔木偶表演

华县的“花花馍”、蒲城的“土花布”、合阳的“面花”、澄城的刺绣、二华的皮影制作等等,享誉中外。

韩城的行鼓、合阳的上锣鼓、富平的老鼓、华阴的素鼓、蒲城的杆火、潼关的古战船等等,堪称奇葩。继华阴老腔在北京一炮打红之后,韩城行鼓又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成功亮相,引起了海内外对关中东府文化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