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陇山保护区秋色
本报记者马如娟
小陇山保护区被誉为“陇上江南的绿色明珠”,位于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上游。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栖息着红豆杉、银杏、羚牛、金雕等多种珍稀动植物,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这块曾经草木稀疏、景象荒凉的土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已是青山相应、绿树环绕。
科学发展,昔日陇山大变样
走进嘉陵江上游的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仿佛走进了一片广袤的森林。漫山遍野是形态各异的树木,虽然已是初冬,树叶落了不少,但仍可以感受到夏天时这里枝叶茂密,绿树成荫。这块曾经草木稀疏、景象荒凉的土地,如今已变成青山相应、绿树环绕的地方。
“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秦岭西端,在陇南市徽县、两当县交界处,保护区总面积公顷,保护区东与陕西省凤县、勉县为界,南与陕西省略阳县为邻,西面、北面以嘉陵江为界。”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爱国介绍,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羚牛秦岭亚种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
小陇山保护区四周大山环绕,呈封闭地势,滩内较为平缓。区内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是华中、华北植物的交汇地带,森林是以栎类为主,杨、桦、椴、槭、松类等树种组成的针阔混交林,森林主要组成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保护区内受国家明文保护的植物种类有2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3种。
保护区在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工作中,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林麝、豹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盘羊、斑羚、苏门羚、黑熊等的活动图像,补充完善了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的基础信息,掌握了相关物种的数量、分布、动态及栖息地状况,为开展科学研究和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依据。根据对监测成果的对比分析,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基本稳定,野生动物活动比较频繁,一些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张爱国介绍,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早期为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下属的严坪林场、云坪林场大部分国有林地和徽县嘉陵镇、虞关乡以及两当县云坪乡、站儿巷乡的部分集体林地。年11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天水地区头二三滩省级自然保护区。年年底,头二三滩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更名为头二三滩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年,向国家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2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名为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初期,没有办公地点,保护站没有管护用房,基层没有管护人员,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和森林资源存在严重威胁。近几年,保护区完善新建保护站、管护点办公用房和防火瞭望塔等基础设施,形成了局、站、点三级管理体系,森林资源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守住生态,开展森林资源保护
“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保护管理,逐步夯实发展基础,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张爱国说,首先,通过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的实施,在保护区设置界碑、界桩、宣传标示牌,新建防火瞭望塔,这些项目的实施,使保护区及所在林场的办公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保护管理能力稳步提高。
其次,保护区大力争取项目和资金。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保护区发展最有效的手段,积极做好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切实弥补和缓解经费不足问题,给保护区发展带来有力的支撑,有效推进了保护区能力建设。
同时,保护区不断加强资源保护。在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严坪、云坪两个林场的积极配合和具体实施下,有效开展森林资源保护。经过多年努力,全面完成了保护区林地的确权换证工作。防管并举,不断加强护林防火工作。加大巡护监管力度,集中开展清理整治,严格禁止和依法打击各种非法活动。积极应对雨雪冰冻、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认真开展生态植被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和种苗基地建设。有效实施落叶松叶峰、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通过组织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生物多样性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一类清查等工作,较为全面地掌握保护区资源本底情况,补充完善森林资源档案,为资源保护和科研工作积累可靠的资料依据。通过组织开展濒危植物的分布与保护、珍稀动植物分布状况及生活习性、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与繁育、野生羚牛生境保护、隼鹰类人工筑巢和人工繁育等一系列科学监测和研究,及时掌握和总结先进经验和实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位于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分界线上,区内环境条件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很强的过渡性和交汇性,是我国11个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之一。
如今,保护区内有动物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3种,Ⅰ级保护动物5种,Ⅱ级保护动物28种;植物种,其中药用植物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Ⅰ级保护植物2种,Ⅱ级保护植物12种,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种,是甘肃及保护区周边地区保护动植物较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秦岭西端甘肃省境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
展望未来,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在甘肃这样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生态保护问题容不得一点马虎。保护生态发展,不仅是为现在的环境考虑,更重要的是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小陇山保护区环境复杂、条件恶劣,盗采盗挖等破坏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往往发生在高寒阴湿的无人区,水、电、路全都不通,巡山管护全靠徒步翻山越岭,如安排长期驻守,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都难以保障,资源管护难度极大。保护区内排查出的人工设施违规建设项目,都是经地方政府部门批准实施的民生工程和富民产业,涉及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关系群众生产生活,大部分属于在实验区内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建设项目,占用的是集体农田、工业用地、建设用地、荒地、水域,且都已建成或使用,已经形成事实,依法进行整改、规范和监管的难度极大。保护区资源环境管理工作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及其环保、国土、公安、安监、林业等相关部门和乡镇,以及社区群众的支持与配合,仅靠保护区管理局和小陇山相关单位部门的力量和权限,很难对保护区内盗采盗挖等违法违规行为和社区群众进行有效的监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国家战略,生态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生态兴则国家兴。党的十九大更是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在国家层面,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全新的境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张爱国告诉记者,争取在年建成智慧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系统。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创新科研体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切实培养一批人才,推出一批成果,促进保护区又好又快发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