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著《论六家要旨》,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一种思想流派,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教”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哲学著作《墨子》,原为春秋战国各个学术派别的公共词汇,基本含义是“教化之道”“道德教化”,不指宗教。“道教”一词到了南北朝以后才专指道教。道教是东汉末年民间出现的一种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祖。
简而言之,“道家”是哲学流派,“道教”是宗教,因此二者不是一回事,而“道学”是二者的关系点。
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创始人,战国中期的庄子将道家思想发扬光大,老子与庄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并称老庄。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和《后汉书》等史籍记载,老子出生在楚国(治今河南省鹿邑县东)、或陈国(治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不信鬼神,以博学闻名,《史记》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意思是,孔子去了周地,要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由此可见,当时老子的道术理论非同一般。
老子思想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之中,《老子》又名《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更加接近自然法则之道,“德”是修道者必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与方法。
“道”是老子的最高范畴,《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讲到了宇宙生成论,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普遍的解释中,“道生一”意思是,道是独一无二的,“一生二”中的二为“阴阳”,表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背阴向阳,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形成新的和谐的体。老子用一、二、三的逻辑链条,将“道”与“万物”联系起来,解释了宇宙的生成。
《道德经》包含了极其可贵的民本思想,其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无为”不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而是告诫君主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妄自作为,应该顺应民众,按“道”行事。
《道德经》还倡导“清静为天下正”,含义是,只有清静无为才能做天下人民的表率或者君主。
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开始,战国中期的庄子是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一书深化发展了道家学说。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代表作《庄子》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语言运用出神入化,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魏晋玄学将《庄子》和《周易》、《老子》合称为“三玄”。
司马迁曰:“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六万五千多字,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撰,“外篇”可能是庄子的弟子们所著,也可能是庄子与他的弟子合作写成,“杂篇”的可能是庄子学派或后来学者所作,因为某些篇章不具备庄子学派的思想特点,也有人认为,《庄子》一书的思想是统一的。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段历史佳话。《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书中有十六条提到老子,其中八条记述了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史实。
“道德”一词是道家思想之精华,老子的“道”是“世界本原”,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之“道”,与老子之“道”大同小异。
《庄子》曰:“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大意是,道的本源是用来修身的,其余部分可用来治理国家,其糟粕才用来统治天下。
《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指出道和物是一个东西,由于道的运动,也是物的运动,所以才产生天地万物,在分析道的运动时,提出了“气”的概念,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本体论之思想,还将气区分为阴阳二气,由于阴阳二气的运动,才产生了各种事物。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则说:“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说的大意是,人的诞生,是气的聚合,气之聚合产生生命,气之消散导致死亡……所以说,世间万物只不过各是一种气罢了。由此来看,在庄子思想中,道是气,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庄子》重视养生之道,以求保命全生,不受损害,构建了以“道”为核心,以“无为”为方法,以“保命全生”为目的的人生哲学体系。《庄子》还主张天人合一,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意是,天地与我共生并存,万物与我合为一体。喻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战国结束,秦朝到来,秦朝结束,汉朝到来,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奉《道德经》为最高经典,由是道教和道家扯上了关系。
张道陵,沛同丰(今江苏省丰县)人,读过太学,博通《五经》,汉明帝时,担任巴郡江州(今四川省重庆)令,东汉顺帝时,修道于鹄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尊老子为道祖,尊称“太上老君”,奉三清为最高神仙,设名为“祭酒”的道官管理道教信徒。“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之始,因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而得名。
张道陵撰写的《老子想尔注》,是早期天师道重要经典。据有的学者研究,这部道家著作用删、增、改字的方法,对《老子》原文进行一些有意修改,以树立自己的思想。有学者认为,尽管《老子想尔注》思想内容与《道德经》不尽相同、甚至有所违背,但也反映了当时一些民众的美好祈望,所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张道陵死,其子张衡遵其行道,张衡死,其子张鲁继为天师。初平二年(年)张鲁割据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当时,曹操正在逐鹿中原无暇顾及汉中,于是上表任命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郡(治就陕西省南郑县)太守,领九县,统治巴、汉近三十年。
建安二十年(年)三月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七月在阳平关(今陕西省勉县境内)打败了张鲁军队。十一月张鲁带着全家谒见曹操,曹操又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十二月,曹操将张鲁和家属带回邺城,封张鲁的五个儿子为列侯。
曹操内迁张鲁,使得“五斗米道”政教分离,并在北方广为传播。
一九五八年,伟人毛泽东在参加郑州会议时说:“三国时候,张鲁的‘社会主义’是行不长的。因为他不搞工业,农业也不发达。曹操把他灭了。他也搞过吃饭不要钱,凡是过路的人,在饭铺里头吃饭、吃肉都不要钱。他不是在整个社会都搞,只在饭铺里头搞。他统治了三十年,人们都高兴那个制度,那里有一种社会主义作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由来已久了。”
伟人认为,张鲁的五斗米道具有原始社会主义色彩,同时指出,他的”‘社会主义’是行不长的。”
东晋时期,五斗米道改称为“正一盟威之道”,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承认。南朝刘宋中期,“道教”概念逐渐替代“正一盟威之道”。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级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社会影响极大。明清两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道教发展陷入停滞僵化。
年10月31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