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挥师北伐,矛头直指曹操。他英勇地进军襄樊,震动了魏国的江山。曹操得知消息,急忙命令于禁率领七军火速驰援樊城。然而,天公不作美,连绵的霖雨如注,仿佛天意也在眷顾关羽。关羽趁机借助汉水的狂潮,乘船发起猛攻,势如破竹。于禁无奈投降,庞德被擒,曹军七军全军覆没,一时间,樊城岌岌可危,关羽威震华夏。
然而,英雄的命运往往波折重重。于禁的败报传到长安,曹操在司马懿、蒋济的劝说下,忍痛割爱,以江南之地诱使孙权背叛关羽。吕蒙趁机偷袭荆州,糜芳、傅士仁不战而降。关羽身处绝境,不得不退守麦城。但命运的无情并未就此罢休,最终,他被潘璋的部将马忠擒获。
败走麦城
不久,关羽遇害,蜀汉举国悲愤。刘备,这位情深义重的兄长,抛却一切劝阻,与张飞携手,率领蜀汉的精锐之师向东吴发起复仇之战。然而,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张飞被阴险小人暗杀,这一噩耗如同晴天霹雳,再次重创蜀汉。
紧接着,刘备的复仇大军在陆逊的巧妙计谋下遭遇毁灭性的打击,火攻连营,蜀军大败。刘备带着满腔的遗憾和愤恨,退守白帝,含恨离世。这一系列打击,使得蜀汉的国运急转直下,昔日的辉煌逐渐黯淡。
在这场历史的风波中,有人将一切的罪魁祸首归咎于刘备的决策失误。他们认为,如果刘备没有将张飞“闲置”在阆中长达七年,而是让他镇守荆州,那么关羽或许不会遭受偷袭,蜀汉的命运或许能够改写,甚至有可能实现问鼎中原、兴复汉室的宏伟目标。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真相究竟如何?刘备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策?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思熟虑和战略布局?
(1)张飞镇守阆中究竟是不是“闲置”
在谈刘备的布局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阆中的地理位置。
众所周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根本是因为四川盆地周边皆为高不可攀的大山。在蜀地北部,有一道由剑门山脉和大巴山脉构成的天然屏障。这两座山脉如同一道巨大的门,将四川与北方分隔开来,只留有两个入口。
金牛道是第一个入口,从汉中市出发,经过勉县、宁强、七盘关,越过广元,翻过剑门山脉,便进入川北平原,直通成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条道路始终是蜀地与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
而第二个入口,名为米仓道,它的起点在汉中市,经过米仓山,穿越大巴山脉,最终抵达阆中。这条道路并不好走,《太平广记》中记载道:“其路则深豁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絚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坠于深涧,若沉黄泉也。”
大意是说,路途艰险,需要攀爬峭壁,夜宿山林。但尽管难度大,它仍是一条重要的通道。从地图上看,阆中恰好位于剑门山脉和大巴山脉的交汇处,这里的地势逐渐降低,从山脉过渡到丘陵地带,从而进入了四川盆地。从阆中出发,有多条路径可选,既可以沿嘉陵江顺流而下至重庆,也可以西行至南部、三台、中江等地。
阆中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它是米仓道的重要枢纽。正如剑阁在金牛道上的地位一样,阆中也是川北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陆游曾有诗云:“孤云两角不可行,望云九井不可渡。”其中,“孤云”、“两角”是米仓山中的险要之地,“望云”、“九井”则是金牛道上的至险之处。这意味着米仓道在某种程度上是金牛道的辅助通道,虽然难走,但距离较近。
在古代,当人们需要快速传递信息或物品时,往往会选择这条道路。曹操攻打汉中时,张鲁便是通过米仓道逃亡的。据考证,“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荔枝可能也是经由米仓道南端的涪陵运送至长安的。
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这条道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张浚守汉中时,川东的补给都是通过米仓道进行。蒙古人南下时,米仓道也是必经之路。从防御角度来看,剑阁和阆中都是必须坚守的要地。在历史上,米仓道经常作为分兵之处,其战略地位可见一斑。甚至在某些时期,阆中的重要性超过了剑阁。
所以张飞在阆中绝非“闲置”。那么,刘备把张飞安排在这里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呢?
(2)阆中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镇守
建安十八年,刘备集团重要谋士庞统于落凤坡中箭身亡。为了大业,刘备急征诸葛亮、张飞、赵云入川。
建安十九年,攻克江州后,援军队伍一分为三。赵云率军攻江阳、犍为,绕袭刘璋后方。诸葛亮则直奔雒城与刘备汇合,张飞则分兵去了阆中,以控制米仓道。
张飞影视形象
明明此时川北已经没有刘璋势力,那为何要在这时派张飞去米仓道呢?
很简单,他的任务并非对付刘璋,而是对抗汉中的张鲁。张鲁掌控着整个汉中,甚至连米仓道北部的巴中地区也在其势力范围内。若是任由张鲁南下阆中,再沿江到合江,将有可能截断刘备和荆州的联系,使全军困死在蜀中。此时的阆中,其战略地位已经超过了剑阁,成为必须严防死守的要地。
事实证明,刘备与诸葛亮的决策无比英明。张飞在阆中的镇守,如同为蜀汉披上了一层坚不可摧的铠甲。当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大举进攻汉中时,张鲁选择从米仓道撤退至巴中。而此时的刘备并未放松警惕,他迅速派遣黄权去收编张鲁的势力,可惜晚了一步。
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刘备一度陷入震惊。他明白,若曹军继续南下,蜀汉将面临巨大的危机。幸运的是,他早有准备,张飞在阆中的坚守成为抵挡曹军的第一道防线。张飞的存在,为刘备争取了宝贵的回旋、调整、观察的时间。而曹操的战略意图被张飞所洞悉后,刘备更是大胆地将防线进一步前推。
当夏侯渊派张郃执行进攻巴西的任务时,刘备深知曹军的意图并非大规模入侵益州,而是巩固汉中的防御。张郃的南下行动,不过是主动防御的手段。在张飞与张郃的瓦口大战中,张飞大破敌军,一举奠定胜局。这场胜利,不仅保卫了蜀汉的边境安全,更让刘备看清了曹军的战略动向。
张郃影视形象
经过此役,米仓之南再无曹兵的踪迹。刘备意识到曹军已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于是果断回师成都积蓄力量。一年后,他发动了决定性的汉中之战。这一切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张飞在阆中的坚守与智勇之举。
因此,可以说阆中需要一个靠谱的将军镇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稳住米仓道,蜀汉才得以稳固江山,安然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阆中配置一位重要大将也成为了刘备和诸葛亮实施大战略的重要支撑点。
然而当汉中大局已定之后,汉中成为抵御曹军关中、陇右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必定超越阆中。但刘备却派魏延守汉中,张飞仍旧驻扎阆中。
从信任度上讲,张飞必定辗轧魏延。那为何不能让张飞守汉中,另遣赵云或魏延督阆中呢?
(3)阆中非张飞莫属
早在建安元年,袁术与刘备争夺徐州时,刘备就派张飞守下邳。然而仅过月余,张飞就因与曹豹不和而丢了城池。后来张飞也是被部下所杀。《三国志》记载道:“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果然,后来张飞还是死在部下的手上。
由此看来,令张飞镇守一方,你的确不得不操心他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有人会说,丢下邳那时,张飞还没有成长起来。刘备平定益州任命张飞为巴西太守后,他的战绩就不错,曾大破张郃。事实真是如此吗?
虽然张飞的确利用地形的优势大破张郃,但不得不说,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张郃先攻下了张飞镇守的巴西郡之后。《三国志》写道:“至阳平,鲁降,太祖还,留郃与夏侯渊等守汉中,拒刘备。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馀日。”
张飞斗张郃
如前文所讲,曹魏的真实意图本就不在攻取巴蜀,而是对汉中进行战略防守。然而即便如此,张飞还是败退到了宕渠,离成都近在咫尺。这一战,让“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据后世考证,张郃此次的目标就是迁徙民众,而宕渠战败发生在张郃迁民之后。蜀汉这边也正是在摸清了曹魏的底牌之后,才下令张飞全线反击的。是故,张郃此战是一次战术性失败,并不能展示出张飞卓越的镇守能力。事实上,张飞打仗最擅长的也是野战而非坚守城池。
因此,把张飞留在已经成为腹地的巴西,构筑蜀汉集团的第二道防线的构思,远好过将其派往荆州、汉中一带。
当关羽被杀后,张飞与阆中的重要性再一次提升。东吴背刺使刘备意识到,他与东吴必有一战。接下来的用兵重点将不再是北方,而是东南。张飞作为第二道防线,屯兵阆中,既可以随时沿嘉陵江南下江州,占据长江上游以支援荆州,也可以与魏延所在汉中遥相呼应,形成掎角之势。而这个任务,非张飞不可胜任。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
后人之所以会认为阆中不重要,其原因乃是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彻底断绝了和东吴正面冲突的想法。在此背景下,阆中已经不再需要驻守重兵,多出来的人马,恰好可以派上汉中战场,为此后“六出祁山”作出充足准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0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