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爱心 https://m-mip.39.net/pf/mipso_6359009.html

公元前年,巴国与蜀国爆发战争。巴国与蜀国分别位于今天的重庆、四川一带。巴国的首都是巴,位于重庆嘉陵江北岸,军队以强悍勇猛而著称。随着战国七雄的先后称王,巴国君主也自立为王,称为巴王。但此时的巴国已经逐渐衰落,邻居蜀国正在崛起,并成为了西南最有实力的国家。

蜀国的立国时间大约是东周初。古代蜀国的文明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从三星堆出土的一系列蜀国青铜器、金器、玉石等证明了这点。特别是青铜器造型以夸张、离奇,富有想象力,器形巨大,结构复杂闻名天下。蜀国虽是蛮夷之国,但文明程度较高,在西南被称为“戎狄之长”。

巴国与蜀国zuic的地理位置

蜀国地处富饶肥沃的成都平原,这种天然粮仓,秦国自然是虎视眈眈。但是入蜀的道路险阻难行,这也是秦惠王迟迟没有对其用兵的原因。攻打蜀国最关键是要在崇山峻岭之中打通一条道路,为了这修这条道路,秦国人想出一个妙招。秦国故意造出五头石牛,说这石牛能拉出一粒粒的黄金粪便,称为“牛便金”。秦惠王放出风声,称如果蜀国愿意与秦国交好,就把这五头石牛送给蜀王。贪财的蜀王大喜,派使者前往秦国。秦惠王假戏真做,特地派一百人“养”这五头石牛。每天蜀国使者便收到几锭金子,说是石牛拉出来的。

秦惠王很“慷慨”的把石牛送给蜀王,但石牛相当沉重,只能用马车运送。有马车却没有马车行驶的路。于是蜀王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崎岖山岭中修了一条马车可以通行的道路。在他看来,只要石牛送到,每天拉几锭黄金出来,很快就能把修路的本钱收回来了。路修好了,蜀王派五名大力士去秦国把石牛拉回蜀国。只是石牛到了蜀国后,愣是没拉出一小粒黄金。蜀王天天看着牛屁股发呆,总算明白过来了:他就是个大傻帽儿,被秦国人骗了!

秦灭巴蜀

公元前年,蜀国爆发内乱。蜀与巴两国本是宿敌,蜀王的弟弟苴侯偏偏与巴王结为兄弟,就这样,哥哥认为老弟勾结外敌,就起兵讨伐。弟弟打不赢哥哥,逃到巴国,蜀王一鼓作气杀入巴国,两国战争就此爆发。

面对蜀国的凌厉进攻,巴国抵挡不住,只得派人前往秦国求援。但此时张仪正实行征韩方案,当然不愿意临时变更计划,只有司马错一人不同意张仪的计划,他说:“应该先伐蜀。”征韩还是伐蜀,秦惠王犹豫不决,只得举行公卿会议讨论。张仪与司马错在会上展开唇枪舌剑的较量。张仪先发言,他滔滔不绝地大谈征韩方略:“如今魏国已投靠我们,只要再拉拢楚国,就可以进兵三川,封锁韩国重要交通要道。只要魏国出兵攻打南阳,楚国出兵威胁南郑,秦国军队猛攻新城与南阳,韩国势必无法阻挡。只要控制了韩国,就可以把二周(此时的周王室分裂为东周与西周)控制在手心,周天子穷途末路,就一定会献出象征权力的九鼎。到时我们占据了九鼎,又可以得到周室所藏的全国地图、户籍资料,这才是王者的事业!而蜀国不过是西部偏远的国家,又是蛮夷之地,就算兴师动众去攻打,也不可能赢得什么功名,得到那片荒凉的土地,不能带来什么好处。“

而司马错的看法是,秦国一旦攻打韩国,就一定会引来其他诸侯的围攻,未必能收到预料的战果。攻打蜀国,师出有名,中原诸侯也不会为一个蛮夷之邦而出手相救,可坐收全功。

征韩显然有点急功近利,伐蜀则利益长远。秦惠王拍板决定:伐蜀!指挥伐蜀之役的秦国将领,包括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秦惠王支持司马错,是因为他早有伐蜀之打算。当初他用坑蒙拐骗的方法,让蜀王开凿通道,就是为伐蜀做准备。论军事力量,蜀国当然不是秦国的对手,伐蜀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克服地形的障碍。秦军入蜀所行的通道就是石牛道,又称为金牛道。这条通路是蜀与秦的交通要道,大约是从今天陕西勉县向西南行,越过七盘岭,入四川境,经朝天驿趋剑门关,一路上有许多险隘之处。道路虽已开通,却只是简陋的路,行几辆马车没问题,一支大部队要穿行就有许多困难了。且不说是战国,就是在一千年后的李白眼中,蜀道仍是“难于上青天”。

只要蜀国在沿途要隘险关布下重兵,凭着蜀国的地形优势,秦军想顺利挺进就不是容易的事。但偏偏蜀王只想着灭巴国,根本没有想到秦国会从背后进攻,张仪与司马错早就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越崇山峻岭了。蜀王麻痹大意,因为从未有一支大军能穿越蜀道。当秦军入蜀的消息被证实后,蜀王赶紧把军队从巴国调回,屯兵于葭萌,抗拒秦师。司马错发动强攻。秦军武器精锐,训练有素,个个都是如狼似虎的斗士,蜀军士兵还没上阵就心胆俱裂了。这一战,蜀军大败。狼狈而逃的蜀王运气着实欠佳,逃到武阳,被秦军骑兵逮个正着,几刀捅过去,便倒在血泊之中。蜀国太傅、宰相、太子等人率残兵败将退守逢乡。眼看不是秦军对手,连国王都死于非命,最后向张仪、司马错投降。

号称“戎狄之长”的蜀国就这样灭亡了。灭蜀之战是打着救援巴国的名义,但唇亡齿寒,蜀国没了,巴国岂能存在?于是秦军继续深入,以雷霆之势攻破巴国。巴王灰头土脸地成了俘虏,秦国并没杀他,给他封了个“君长”的虚衔。

秦国把蜀国收入囊中,改蜀郡。巴国也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即巴郡。后来秦国政府又从巴郡、蜀郡各划出一块土地,置汉中郡。由于有义渠叛乱的前车之鉴,秦惠王认为蜀国虽然投降,但作为西南地区的“戎狄之长”,反叛随时可能发生。于是,秦政府动员上万个家庭移居到蜀地。先进的中原文化开始在蜀地扎根,随着大量人口的涌进,蜀地的耕地得到更多的开发,“天府之国”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很快蜀地就成为秦国的粮库,也是秦国能进取中原的强有力的后方保障。

结语

如果说商鞅变法让秦国获得内在的优势,那么吞并巴蜀则让秦国获得了外在的优势。秦国控制“天府之国”的粮仓,在陆地有高山峻岭为天然屏障,既能阻挡东方诸国的进攻,又能凭借居高临下的优越地理条件,不断向东方发动鲸吞蚕食。并且,中国河流都是由西而东,秦国稳居上游,沿着水路可顺流而下,获得了侧击楚国的机会,从此楚国再也不可能高枕无忧。这样,秦国在地势上进可攻,退可守,据西河、殽山之险,控长江上游,居高临下,雄视东方,隐隐有窥视天下之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