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的一天,时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正在办公,一封信被呈到他办公桌上。虽然这封信写了厚厚的几十页纸,百忙之中的叶帅刚看了开头就被深深吸引。
写信的人是辽宁一位老农民,他已经85岁。信中详细地交代了自己平生经历,重点讲述他才是带队活捉蒋介石的人,并详细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还列举了许多证据。信的结尾写道:
总之,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上已登载了孙铭九的两篇有关捉蒋文章的今天,不会有敢于冒充捉蒋先行官,而甘愿受法律制裁的蠢人。
叶帅一字不漏地看完了整封信,并在信后批示“请辽宁省委速办”。
为何在权威媒体已经刊登捉蒋另有其人的文章后,一位农民还敢声称自己带队活捉蒋介石?他有着怎样的经历,信件为何能轻易地得到叶帅的批示?
写信的老人王玉瓒是辽宁黑山县人,年加入东北军,从文书开始做起,一直升至中校兵站员,由于表现突出于年被选派到东北讲武堂第9期学习。那时张学良兼任讲武堂校长,经常去讲课,他参照日本军校,学员毕业成绩前10的可以奖励一把指挥刀。
第9期共有学员将近人,毕业时,后来的开国中将万毅成绩名列第一,而王玉瓒考到第10名。张学良不仅对成绩优异者进行了奖励,还把他们调到自己身边工作,以考察他们的工作能力。
年,日军挑起热河事变,东北军汤玉麟部不战而退出承德,抱病中张学良虽亲往前线督战,仍无法阻止部队溃败。国内舆论排山倒海般地谴责国民政府。老蒋找到张学良商量说:
现在全国舆论攻击我们两人。你我同舟共济,若不先下去一人,以息全国愤怒,难免同遭灭顶。
于是张学良被迫下野,出国考察。(8个月后因对红军“围剿”失利加上第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老蒋才将张学良召回,企图借助他的东北军用于内战。)
长城抗战失败后,当局不得不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和《何梅协定》。其中一条便是“撤退驻河北的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此后,宋哲元出任平津卫戍司令。
宋哲元宋哲元原是冯玉祥部下,中原大战后被张学良收编。当时华北是中国的富饶地区,驻防的宋哲元部得到迅速发展。年底,冀察政委委员会成立,宋出任委员长,事实上成了独立的地方势力。
王玉瓒原本担任平津卫戍司令部上校参事,张学良出国期间被调到司令部担卫队营营长。王玉瓒营有3个步兵连、1个特种连和1个骑兵连,共多人,实力颇强。羽翼渐丰的宋哲元,企图吞并东北军在华北的部队。
一天,宋哲元部下师长邀请王玉瓒等几个东北军军官吃饭。酒过三巡之后,该师长对王玉瓒说:“老弟,咱们再干一杯。你看我们这有酒有钱,你不如就留在这跟我们干,我们是不会亏待你的。”
国破家亡,大多数东北军中下级官兵都希望张学良能够带领他们打回东北去。王玉瓒并没有见异思迁,忘恩负义。酒席上的一番话反倒给了他警觉,他决定把部队带到西安找张学良。
当时王玉瓒营驻北平西四牌楼东南,当天晚上凌晨2点多,他安排部队把守城门用的电话线剪断,同时将十几个宪兵控制在屋内。随后率部出城,当晚赶到良乡车站,登上事先准备好的列车开往西安。
王玉瓒受到张学良的表扬,所部被调到“西北剿总”卫队第一营,担负总部守卫任务。原先担负总部守卫任务的手枪营改称为卫队第二营,担任张学良公馆守卫任务。
东北军进入西北与红军作战,不到半年时间却遭遇三次惨败,2个师长阵亡,3个师被打残,张学良非常痛心。此后大批东北爱国人士及中共地下党员陆续来到张身边,劝说他联共抗日,张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为防止张学良向红军靠拢,听到风声的老蒋亲自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张学良指派王玉瓒的卫队一营担任老蒋驻地华清池的警戒任务。
青年时期的王玉瓒当时正值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一周年,西安一万多名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游行队伍冲破了特务和宪兵的阻拦,决定去华清池向老蒋请愿,要其停止内战,出兵抗日。
老蒋闻讯后大怒,让侍从室主任钱大钧打电话给张学良,要其制止学生闹事,并表示对于不听从的学生,开枪打死无论。提及此事,晚年接受媒体采访的张学良仍然愤愤不平地说:“这一句话就把我惹毛了,枪口怎么能对向学生呢?”
王玉瓒见事不妙,立即赶到学生游行队伍,找到北平学联代表宋黎(后任辽宁省政协主席),把蒋介石的命令告诉了他。并表示:“对爱国学生,我绝对不会开枪,但你们开到华清池时,恐怕蒋的侍卫会开枪。”
话未说完,张学良也赶到,他站在一个土坡上向学生们讲话,表示会将他们的请求转达老蒋,“一星期内将用事实答复大家!”学生队伍才离去。事实上,三天之后张学良、杨虎城便发动“兵谏”。
对于“兵谏”一事,张、杨事先作了周密策划。12月11日上午,张学良通知白凤翔、刘桂五、刘多荃等人开会进行部署。
决定由师师长刘多荃为现场总指挥,由师师长周福成指挥师第一旅警戒外围,防止老蒋的侍卫队突围。派专机从平凉接来师第2旅旅长唐君尧担任华清池内线指挥。由孙铭九带领卫队二营直捣老蒋住处——五间厅。
当时王玉瓒带领的卫队一营守卫通往临潼的公路及华清池大门,再往里就是老蒋的侍卫队和宪兵。也就是说,任何人想要进华清池必须先通过王玉瓒营。
孙铭九11日下午,张学良把在华清池的王玉瓒叫到西安。张原本打算把捉蒋的任务告诉他,但杨虎城认为可能有泄密的风险,既然人已经来了可以临时通知。由于孙铭九与张学良的关系更亲密,故其参与了整个部署会议。
11日傍晚,张学良才把捉蒋的任务部署给王玉瓒,他对王说:“命令你把蒋委员长请进城来。”王一时摸不着头脑,张才从华清池离开没多久,为何又叫我去请?
张学良接着说:“要抓活的,不许打他。”这时王玉瓒才明白张要进行“兵谏”,坚定地回答道:“保证完成任务。”老蒋在华清池内的卫队有二三十人,另有宪兵六七十人,王玉瓒决定以步兵、骑兵各一连约三百人执行任务,扣蒋绰绰有余。
张学良听了非常满意,交待说:“你是华清池的护卫,你先动手,注意与孙铭九互相协助。”为避免走漏消息,当晚王玉瓒没有回家,躺在办公室却怎么也睡不着。
12日凌晨2时左右,他乘摩托车赴部队,部署扣蒋任务。华清池西侧禹王庙内住着的宪兵大多还在睡梦中就被缴械。约凌晨四时,王玉瓒营的士兵已经来到老蒋侍卫守卫的二道门。王玉瓒看到一个步哨来回走动,拔出手枪朝他连开三枪,把步哨放倒。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第一枪打响。随后老蒋的侍卫开始还击,枪弹如雨。这时孙铭九带领的卫队二营五六十人也赶来加入战斗。老蒋的侍卫虽然抵抗激烈,但终究敌不过人多。
王玉瓒等人很快就冲到五间厅,但发现老蒋住的三号厅门半开着,进去一看却发现屋内无人,被子掀着,检查床底也没人。老蒋的衣帽、假牙、黑色斗篷大衣都还在,一摸被子还有余温。估计刚逃出不久,官兵们急忙四处寻找。
华清池地图现场指挥不断把情况报告给在西安城内焦急等待的张学良,张听到老蒋不见的消息更加着急,生气地说:“要找不到蒋委员长,只能把你们当作叛兵报上去。”
王玉瓒心里犹如一团乱麻,正好此时有士兵报告,后墙发现一只鞋子。王玉瓒推测老蒋是爬上了五间厅背后的骊山,急忙下令搜山。于是王玉瓒营从左侧,孙铭九营从右侧开始搜查骊山。
孙铭九营先后抓获了已经受伤的侍从室主任钱大钧,老蒋的族侄蒋孝镇。这时,天已渐亮,只见骊山上下都是搜山的士兵。惊恐的老蒋躲在半山腰一块大石头后的夹缝中,不时探出头来察看情况,刚好被王玉瓒营的排长刘允政发现。
刘允政大喊:“委员长在这里!”王玉瓒循声跑去,正好在附近的孙铭九抢先一步赶到。于是由他与老蒋交谈了一番,随后两营官兵把老蒋架下山去。
孙铭九营是坐汽车到华清池的,且他担任张公馆的警卫,押送老蒋到西安的任务自然就交给了他。完成扣蒋任务的王玉瓒松了一口气,命令各部迅速返回原来岗位,他自己也高兴地开着摩托车回到西安。
事后,张学良对其进行了奖赏,把他提升为十五旅四十三团团长。另以孙铭九的卫队二营组成卫队团,由孙铭九担任团长。
西安事变发生后,英国记者贝特兰在美国记者斯诺介绍下赴西安采访,成为唯一一个抵达西安的外国记者。由于孙铭九长期在张学良身边工作且深受信任,记者到达的当晚便由他接受采访。采访中,孙铭九大谈自己带队活捉老蒋的经过,而只字不提其他人。
孙铭九在接受采访此后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又参考了贝特兰的采访笔录,把孙铭九描述成带队活捉老蒋的人。年,老蒋发表关于西安事变的回忆录《西安半月记》,该文其实是由陈布雷操刀,陈未经历过事变,写作时估计参考了外国记者的采访,同样把孙铭九描述为捉蒋主要人物。
此后,孙铭九成为名副其实的捉蒋功臣。
西安事变结束时,张学良执意要送蒋回南京,此后被扣留。而王玉瓒与孙铭九两人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孙铭九是东北军少壮派核心之一,就如何营救张学良与元老派的矛盾激化,孙指示手下连长刺杀了东北军核心人物王以哲。
东北军群龙无首,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瓦解。孙铭九害怕遭到元老派报复离开了东北军,由于无处可去便躲进了上海日租界,后来又投靠了汪伪当了汉奸。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收编,赴东北打内战时被俘。因有捉蒋功劳,受到解放军优待。
而王玉瓒所部被整编进第67军,于淞沪会战末期参加了松江保卫战。当时日军已经从杭州湾登陆,67军接令死守三天,掩护主力撤退。激战三日,67军军长吴克仁阵亡,旅、团级干部也伤亡较大,王玉赞被提升为副旅长。
年,因为害怕受到老蒋清算,王玉瓒辞去军职到陕西勉县隐居。但戎马生涯多年,没有别的谋生手段,生活过得非常艰难。年,王玉瓒投奔军中旧友到贵阳军医卫生人员训练所出任教官。
抗战胜利后,王玉瓒出任第二十三临时教养院院长,在此期间他曾向中共领导的桂黔边区游击队提供过枪支、弹药、药品等急需物资。年底,他带领教养院千余官兵随卢汉在云南起义。
此时,王玉瓒已经离家20余年,他归心似箭,要求返回原籍。回到东北后的王玉瓒受到不公正对待,被下放到偏僻农村15年。那段日子漫长而又艰辛,王玉瓒没有过多地抱怨,而是老实地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审查”。
云南解放年,西安事变25周年纪念会时,经周总理批准,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专门负责征集和编纂相关史料。
虽然经过多次动员,但孙铭九等人害怕杀害王以哲的罪行遭到清算,不敢如实交代“二二事变”。甚至结成同盟,对涉及自己罪责的部分轻描淡写,而刻意强化自己在事变中的功劳。使该项工作迟迟无法完成。
年,孙铭九陆续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权威媒体上发表了关于自己在西安事变中捉蒋的文章,对其他参与人只字不提。同年,西安事变当事人之一的叶剑英到西安视察,并写下了一首七绝:
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雨立多时。
王玉瓒也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些消息,他感慨万千:西安事变过去40多年了,而捉蒋的真相却仍不被世人所知,这样的历史传承下去,必然误导后人。
已经85岁的王玉瓒决定要给历史一个交代,他开始一封一封地写信,一级一级地向上反映。在当年东北军将领的帮助下,他的信最终被送到叶剑英办公桌上。
按照叶帅的批示,辽宁组成调查组走访了许多当年东北军将领和西安事变亲历人,调查结果证明王玉瓒提供的材料没有一句假话。此后辽宁省委发出《关于王玉瓒政治历史问题的结论》的文件,其中有“爱国”“正义”“有功”等词语,王玉瓒看到《结论》后泪流不止。
为了弄清捉蒋真相,年底,全国政协文史办召开了“关于华清池捉蒋及‘二二’事件座谈会”。王玉瓒、孙铭九以及东北军中许多相关人员都出席了会议,王、孙两人当场辩论,根据两人提供的材料及诸多当事人的回忆,参会人员公认:
当年守卫华清池的是王玉瓒的卫队一营,也是他打响了西安事变的第一枪。王玉瓒率先进入老蒋的卧室。搜山时,也是王的部下首先发现老蒋。但孙铭九比王玉瓒先一步赶到老蒋跟前,并最终押送其赴西安。
历史有时可能会被谎言掩盖,但终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王玉瓒老人后来担任过辽宁省政协委员、常委等职务。于年2月17日病逝,终年88岁。
喜欢本文的朋友,麻烦点击下方小火箭为我助力,感谢大家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