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5字,阅读时间约为分钟

定军山位于陕西省勉县汉江以南,为巴山余脉的冈阜,是地质时代的产物。东、西长10公里,共有12座高低不一的山峰,被称为“十二珠峰”。

定军山第一次被载入史书,是因为汉献帝建安年,汉中曹和刘定军山之战,刘备将军黄忠在这里击毙了曹魏悍将夏侯渊,这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场。蜀汉宰相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前,将自己的遗体安葬在了汉中的定军山,这是一位著名的宰相诸葛亮的坟墓,也因此而享誉世界。

定军山一带的南宋西县,在清明期间,有一种祭祀诸葛亮的风俗。到清朝,三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定军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很多官员和学者,从秦入川,途经沔县,都会去定军山祭拜诸葛亮,抒发自己的感情,写下自己的诗句,所以,定军山的诗词,在清朝的时候,还是有不少的。

汉中府沔县的定军山是一首诗,定军山和蜀汉宰相诸葛亮的美名密不可分,定军山更是诸葛亮的形象和标志。

定军山既是诸葛亮伟大的形象,也是他出师未捷、功成名就的巨大遗憾。所以,清词中定军山题咏,既是对汉中历史名山的政治意义和文化心理的反映,也是对汉水上游三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定军山以蜀汉诸葛亮的陵墓和祖祠而闻名于世。绵阳市诸葛亮墓也是我国第一座诸葛亮祖庙。诸葛亮在西元24年的秋天病死在了北方的五丈原。

蜀汉覆灭一年,也就是蜀汉后六年,后主刘禅在沔阳立庙为诸葛亮。诸葛亮的第一座陵寝和祠堂,应当是在定军山的山脚下。自三国后期以来,定军山已成为军事、政要、平民百姓祭拜诸葛亮的地方。

20世纪七十年代后,该民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在近几年出现了由当地政府和民间自发举办的清明祭奠。

清朝文人和蜀道的频繁往来

而繁,则是一路吟诗作对,以三国历史遗迹和人物为题材,在汉中府沔县的定军山,留下了一段引人注意的文学现象。清代蜀道诗词中,以定军山为题词的数量远超前人。

沔县位于关中和汉中之间的连云栈道,与汉中南栈金牛道相交,再加上《三国演义》在明清《三国演义》的影响下,诸葛亮的名声在世界上也是响当当的,所以定军山是诸葛亮的安息之地,是所有经过蜀道的文人墨客都要来朝拜的地方。

清代定军山题词自清初到清末,源远流长,是清代蜀道诗歌中的一大特色。这些题咏定军题词的数量,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具体来说,诗人们为什么要多次经过沔县,到定军山去瞻仰诸葛亮的陵墓、祠堂,这是他们第一个要讨论的问题。

一是四川科举人参加川大考,从秦国进川,途经沔县,留下许多定军山题词。清代定军山题诗的题词数目众多,且作者的社会地位也很高,而这些都与当时的“入川典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士禛是清朝早期的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经两次被派往川,康熙十一年,他就是被派到成都参加主典乡试的。

王士禛经过沔县,曾作《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一首诗,这首诗一到汉中,便急不可耐地向他打听定军山的位置。由此可见,诗人王士禛对沔阳定军山早有耳闻,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拜谒。王士禛在沔县,曾经渡过汉江,到过定军山,到过诸葛亮的陵墓,并朗诵了《定军山诸葛公墓下作》一首诗。

诸葛亮是山东人,王士禛在汉中沔阳祭祖,追思诸葛亮超凡的人生阅历和功绩,不禁感慨万千,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情意绵绵的五言律令。

清朝的定军山诗选,除王士禛之外,还有康熙时期的方象英,乾隆时期的陈士璠,祝德麟,焦和生,叶观国,嘉庆年间的陶澍,道光时期的曾国藩,光绪时期的俞陛云,这些人,从川到出川,都会到沔阳的定军山去拜谒诸葛亮的墓、祠堂,吟诗作对,方顺如愿以偿,这也是清朝题诗定军山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人中,由于入川的县试大都是举人,受过良好教育,又有官宦之家,几乎都有诗作传世,所以定军山诗的流传和影响也很大。

二是官员出使、出使、还阙,举人出川参加科举,回乡省亲,途径沔县,常有诗人到定军山拜祭。

清朝的官员,除“入川典试”以外,从连云到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都是经过川、陕、蜀三路,在沔县逗留,到诸葛亮的墓前。

杨思圣在顺治三年()进士,曾在四川左布政使任职,他在任职期间写下了一首名为《入栈纪行》的诗篇。杨氏也是清朝早期诗歌中提到定军山的一位诗人,他的《汉丞相武侯墓》以定军山下的诸葛亮墓为题材,描绘了定军山周边的荒芜和荒芜,表现了一名鼎革时期的诗人的复杂情绪,也为诸葛亮在北伐魏失败、出师未成而感到惋惜。

清朝定军山的诗词歌赋中,不乏声名显赫的地方官员。乾隆后期的著名诗人毕沅,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人物。

毕沅在陕西时,曾数次来过连云栈道,也曾到过汉中,在那里留下了许多关于蜀道的诗句。毕沅《定军山拜诸葛武侯祠墓》是定军山现存最长的一首五句诗句。

毕沅借着沔县武侯墓的机会,回顾了诸葛亮不同寻常的人生,从南阳到隆中,到攻打西蜀,平定南中,屯兵汉中,六出祁山,陨落渭滨,朝野祭祀,最后又与金川平定叛乱有关,希望诸葛亮能尽快平息战乱,祈求天下太平。这是一首在定军山怀古,缅怀诸葛亮,表达真实情感的诗歌。

二、清代定军山题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的山川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名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与山之间的联系,就像孔子与泰山的联系,陈抟之对华山的看法,王夫之的对衡山的看法。

定军山一开始默默无闻,因为三国初期,刘和曹定军山之战,《三国志》中有记载,但自此之后,定军山再也没有大的战事,真正让人瞩目的,是公元24年诸葛亮死在祁山五里原,他的遗书是“汉中定军山”。

蜀汉覆灭前(26),后主刘禅下令将诸葛亮的庙宇建于沔阳,也就是定军山。从此,定军山和诸葛亮的名字就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与这位伟大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明朝以来,武侯祠、陵墓南北分立,汉江以北、沔县老城以西,以方便来往的官员祭奠;到诸葛亮墓,必须经过汉水。清朝时,汉中沔阳的定军山已是举世闻名,使经过此道入川的诗人都对定军山充满了向往。

陈士璠,浙江钱塘人,于乾隆六年入川,在《过诸葛忠武侯祠墓》一首诗的题目下,特意写了一句:“祠堂在沔县西北二里,墓在汉江西南十里,墓在汉江以南十里处”,显然,他对定军山、武侯祠、陵墓的地理位置,了如指掌。

乾隆时期诗人常纪在《望定军山有作》中,深刻地揭示了诸葛亮在定军山中的悲剧性。诗人在定军山前,感慨诸葛亮在半途北伐失败,功亏一篑。青山是诸葛亮的坟墓,是诸葛亮最后的安息之地。

诸葛亮以此为寄托,表达了他对北伐失败、战死的深切悔恨,也表达了他对蜀汉人民继续北伐、恢复汉室的雄心壮志。在清代诗人的作品中,诸葛亮的人生落脚点就是定军山,它由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山头,变成了三国文化的圣地。

2.敬重圣人,敬佩先贤,感慨诸葛亮的胜利还没有实现,他的大业还没有完成。

定军山题材的诗,由于时代背景、诗人的经历和转口时的心情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主题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先贤的崇敬,对先贤的敬仰,对诸葛亮的辉煌和卓越的成就,都有同样的看法。

乾隆四十八年,叶观国以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从连云路入川主持乡试,在沔县的诸葛祠、墓中留下了《沔县谒诸葛丞相祠》。这首诗的时空变换,从一颗星球坠落的五尺原野,到天下险地的剑门关,再到定军山的诸葛墓,再到成都的古木参天的武侯祠,都是以诸葛亮的一生为题材,来渲染一位英雄的悲惨命运。

英魂永驻青山,忠烈永驻祖庙。与普通的怀旧诗词相比,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的哀伤。

也有因气候或生理等因素,经绵阳而不能到定军山而深感惋惜之人,亦会作一首诗,以示对此山的敬慕,这是清末重臣曾国藩的例子。

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三年入川,赴四川,乘长江三峡渡江入川,回京时,又从连云路返回。途经沔县,下了一场暴雨,汉江水位上涨,他不能南下,他又病着,没能去定军山祭奠,只好远远地看着,写了一首《早发沔县遇雨》。

诸葛亮病故,曾国藩病重,不能去定军山祭奠这位伟人的陵墓,两人都是感同身受,表示了极大的惋惜,同时也想到,古往今来,英雄辈出,但最终都被命运所限,最终功亏一篑。

曾国藩的这首诗和唐朝罗隐《筹笔驿》中的一首诗如出一辙,“天地同力,英雄不能离。”

.以诗为志,清代文人敬诸葛亮的风俗仍然盛行

清朝定军山题词的增加,一方面是对诸葛亮在文人心中的崇高地位的反映,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当时的官吏对诸葛亮的祭拜已经形成一种自觉的政治、文化和习俗风尚,《定军山》的历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它的历史价值是很高的。

俞陛云《诸葛武侯墓》认为,至清末,定军山祭祀诸葛亮的风俗依然流行。孙吴江东诸将早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但蜀汉诸葛宰相的传统仍在。定军山下的丞相墓,幽静的小道,郁郁葱葱的松树,勾勒出了定军山武侯墓的轮廓。

祝德麟的《沔县谒诸葛武侯祠墓》虽然只是七绝,但却意味深长,从诸葛亮死于五里原,到埋骨定军山,一下子唤醒了读者对诸葛亮传奇人生的最后一段历史回忆,也将蜀汉背叛诸葛亮的壮举付之东流。清代蜀道诗歌中,诸葛亮的壮丽形象被用在定军山上,这是他的另一个突出的题材。

4.以蜀汉为帝的“扶刘反曹”思想在清朝得到了巩固

“正统”是从汉末到清末,历代统治者对历史王朝和人物的政治正当性进行价值判断,而以皇族血脉纯正为基础的政治道德是其政治理念的根本标准。

魏、蜀、吴三国,虽然刘备是西汉中山陵王刘胜的后人,但刘备和诸葛亮所宣扬的“还汉、还故都”的政治口号,在汉末三国初期,仍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刘备是三国皇帝中惟一的刘氏皇族后裔,这不但在当时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凝聚力,更是诸葛亮这个有着深厚传统思想的人,会毫不犹豫地跟随刘备出征,并将蜀汉视为真正的汉朝,所以从唐朝开始,三国传统的“拥刘反曹”思想就逐渐形成。

到清朝,三国思想可以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集中反映在大量的朝拜定军山和祭祀诸葛亮的诗词之中。

李柏是陕西眉县的一位著名学者,他是关中的一位著名学者,他的作品是《定军山谒武侯庙》。上联“奉天征贼,春秋义气,王孔孟之心”,是“拥刘反曹”思想的典型表现。

常纪在《望定军山有作(沔县东南十里)》中对诸葛亮的“兴师讨贼”赞不绝口,对他的“大义”赞不绝口。

这首词在很大程度上传达了一种讯息:在清朝,士人对于三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正统思想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深入。

清朝虽然是异族统治中原,称霸天下的时期,但对于诸葛亮这种忠君为国、为国尽心尽力的“贤相”来说,它仍然是一种值得纪念和歌颂的对象。

蜀道诗歌中有许多以定军山为题材的诗词,往往与诸葛亮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反映出诸葛亮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三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从定军山题诗的作者和诗词来看,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边关的官员,他们大多是来祭奠,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有路过褒沔蜀道的时候,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这三首诗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到汉中,便对定军山充满了向往和崇拜。

定军山在清代蜀道诗歌中,早已成为一位古代圣人的象征性象征,显示出安葬于定军山之下的诸葛亮在清朝文人的政治和文化心理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