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家河上游风光(田金拍摄)

沔水又东迳西乐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诸葛亮筑以防遏。梁州刺史杨亮,以即险之固,保而居之,为苻坚所败,后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守此城。城东,容裘溪水注之,俗谓之洛水也。水南导巴岭山,东北流,水左有故城,凭山即险。四面阻绝,昔先主遣黄忠据之,以拒曹公。溪水又北迳西乐城东,而北流注于汉。

这是一千五百年前,郦道元在《水经注》沔水篇中的文字。其中的“沔水”就是汉江河,“容裘溪水”按其记载方位,就是现在的勉县养家河。养家河因其沿河上下,多作堰资灌溉之利,故名养家河。又因河流经过阜川镇,还俗称为阜川河。

养家河充沛的水量(田金拍摄)

养家河源出大巴山脉老龙池梁西之横担梁北老河口,北流三十里后,经南郑钢厂村,又北流十二里,经勉县之大河坝,又七里至阜川集西,又西北出钻洞子,八里许至元墩子镇北,黄坝河自西南来会,(该河发源漆树坝之花儿梁)水流始大,东北流二十里,经定军山东元山子南,又东北经郭家湾、大小中坝,流十八里许,至胡家渡北、黄沙镇南入汉江。

布满红色石头的河床(田金拍摄)

养家河中下游,河道弯曲,水流平缓,河床多石,非常适合就地取材,节节拦河垒坝筑堰,民间旧传养家河上有“七十二道堰”。养家河上作堰引水,相传起自明洪武年间。光绪初年,旧州铺贡生彭龄,言及沔县水利曾写道:“(沔县)汉江虽大,备畎浍之疏浚而已,其有利于民者,东路则旧州河、黄沙河,南路则养家河为最。”迟至民国,阜川镇以下的养家河,仍有毛家堰、曹家堰、汪公堰、琵琶堰、马家堰、麻柳堰、白马堰、天生堰、金公堰、康家堰、尽水堰等十一道拦河大堰,灌溉田亩。而在阜川镇以上,还有阴坝堰、阳坝堰、关峡东堰、关峡西堰等,黄坝河上还有陈家坝堰、窑窝堰等旧堰。所谓“七十二堰”,其言不虚。

养家河支流-黄坝河畔风光

雍正年间,有木材商人孙大汉,置备数万金木料,买通养家河上下十五道堰,企图毁堰放筏,乡人皆贪利许之。在最后的关键时刻,被县增生王玉进“秉公峻拒”,以致水利不失灌溉,民皆赖之。而王玉进也因为这件事,被后人传颂,并记载入清代的县志、府志。

养家河上的堰坝(田金拍摄)

据说养家河上的诸多旧堰,“利于旱,多雨则堰口淤塞,刻难疏浚,反成凶荒”,这也直接说明了养家河上“七十二堰”,只是空有数量。直到幸福渠修建后,这一切才成为历史。幸福渠,初名养惠渠,渠首位于阜川集以南六里处养家河的关峡口,年动工,年通水,年竣工,灌溉了勉县阜川、元墩、镇川、温泉等镇大量农田。在此之前,养家河上原有的“七十二堰”仅能灌溉区区千余亩良田,而在幸福渠修建后,养家河水的有效灌溉面积接近两万亩,幸福渠完全取代并超越了整个旧堰的作用。温泉、镇川两镇有片俗称“四十里柴家坪”的丘陵地带,因了幸福渠的修建,旱地变水田,“昔日红苕地,今日米粮川”。养惠渠改名幸福渠,其原因也在此。

养家河幸福渠渠首(田金拍摄)

养家河流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林木极茂,水源甚旺。并且河流沿途,多为石灰岩地质,泉水众多,常流不竭。上游的小河庙,盛产茶叶,据说这地名就来源于当地一座供奉着茶神陆羽的古老三圣宫,如今这里仍然是勉县最重要的茶叶产区。养家河自阜川镇以下五十余里,两岸尽属肥沃美田,前人称之为“沔县南坝首善之区”。诚如斯言,站在幸福渠畔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群山环抱,川陵毗连”的阜川坝子尽收眼底。谁能想到在这绵延山岭中,养家河还造就出了这样一片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平坦的勉县阜川坝子

养家河河道多石,虽然不通航运,但它并不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河流。郦道元《水经注》称,养家河所在的“容裘谷”,“道通益州”。看来千年以前的“容裘谷”,就是一条通蜀要道。诸葛孔明还曾在容裘谷口,修筑西乐城,可见容裘古道在古代军事史上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平缓的养家河河床(田金拍摄)

容裘古道,又称“养白道”,“养”即养家河,“白”为白岩河,即今之玉带河。养家河在勉县元墩子附近,由西向东,汇入一条重要支流—黄坝河。容裘古道沿黄坝河向西,至老代坝,翻分水岭,至宁强胡家坝后,西南可至金牛道,这也是现在京昆高速的行进方向。容裘古道顺着养家河往南,至南郑钢厂,东南可至米仓道。这条普普通通的河流,就这样联结起了蜀道上著名的金牛道与米仓道。历史上,白莲教起义军曾转战此地数载,留下了“神兵天降”的传说;太平天国起义军,取道容裘古道,攻占了宁羌州城;红灯教义军也曾活跃于此,让北洋军阀不得安宁。

勉县养家河上的大桥(田金拍摄)

养家河在勉县元墩镇附近拐了一个大湾,人尽皆知的“龙湾”景区就坐落在这个大湾处。但在养家河中游的关峡位置,曾经有一个更出名的风景胜地。据说关峡附近的养家河岸,曾有两个天然溶洞,一名黑风洞,一名黄风洞。在每年谷雨前后,洞内会有大量的鱼儿涌出,其味甚美。很多人认为这鱼,就是《诗经》中“南有嘉鱼”的嘉鱼,而黑风洞、黄风洞,就是左思《蜀都赋》中“嘉鱼出于丙穴”的丙穴。在顺治《汉中府志》中,也有所谓“嘉鱼,巨口细鳞,出于沔南丙穴”的记载。“沔南”即勉县南部地区。明万历三年(),四川成都府推官游仆,在路经沔县(勉县)赴任时,沔县知县郭东田曾夜设“嘉鱼宴”招待游仆,游仆在诗中写道:

短褐蒙春尘,投辖嘉鱼里。

主人有好怀,鱼嘉酒亦旨。

愧我非嘉宾,何以承燕喜。

明发登前塗,余情寄沔水。

可见勉县养家河的“丙穴嘉鱼”特产,名气由来已久。清朝初年,“丙穴嘉鱼”甚至被归纳进“沔县十景”。只不过后因修路等缘故,黑风洞、黄风洞尽毁,出鱼盛况也消失无踪。“巨口细鳞”,这是古人对于勉县“丙穴嘉鱼”的简短描述,大概类似于汉江河中很常见的马口鱼(俗称桃花鱼)吧。

养家河龙湾风光(田金拍摄)养家河龙湾风光(田金拍摄)养家河龙湾风光(田金拍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