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从公元年到年,一生最后的八年在汉中度过,六伐曹魏,实际为五次进攻,一次防御。末了病逝五丈原,归葬定军山。汉中留下全国最早的纪念诸葛亮的祠庙,也留下许多真切感人的故事。

高台读书

一座孤零零的土台,寂寞地耸立于荒野。四周没有人家,没有村落,惟有川陕公路从坡塬下经过,再穿进流出汉水的山谷。据说,这高高的土台便是当年诸葛亮驻节汉中时的读书台。

高台附近有大片凹陷的土地,上年岁的老人说那曾是片池塘,荷花特别鲜大,附近村落至今仍叫“莲花村”。还有合抱的古柳、再是池塘边丛丛翠竹、再是坡岭间妖妖的野花。一面是汉水积淀的原野,一面是进入四川的要道,再有一座汉式亭阁建于高台,不仅景致优雅,视野也极开阔。

2诸葛亮读书台在勉县武候镇

今日若远眺土台,说那就是诸葛亮读书去处,会觉得附会。但若登台,细观那格局、气势,就觉得可能性极大了。高台下一里之遥,便是近年多次维修的武侯祠。这是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去世29年之后,后主刘禅下昭为他修建的公祭之祠,早于成都武候祠。先建在汉水之南,与其墓地同在—地,享殿亭院,颇具规模,千载风雨,虽有损毁,历代均有修葺。至明代迁建至汉水之北,陈仓谷口,也即诸葛亮驻节汉中的大本营。他在此教兵演武,长达八年,六伐曹魏,匡复汉室,该有多少军务政事劳体烦心?公务之余,携带随从一二,轻摇羽扇,悠悠散心,独步高台,松弛一下,喝片刻茶水,再静静读书,想是极可能的事情。

南宋诗人陆游经此曾有诗作《游诸葛武侯读书台》,其中有诗句:“世上俗儒宁辨此,高台当日读何书。”诸葛亮读的什么书呢?

早年,在南阳躬耕垄亩,他除子集经史,诸子百家,天文地理,算学方术之外,想必更注重阅读的是关于社会、关于时局、关于人生的一部大书。否则,他绝难27岁就对汉末天下大势有深刻洞察,对各路诸候有清醒认识,对时局发展有准确预料,以至在“隆中对”中提出标彪千古的战略规划,为三国情势发展所证明,亦为后世称颂不绝。

3-从少年时便便勤学终生的诸葛亮

之后,他投身于东汉末年风云激荡的政治舞台,益发注重把所学与所用结合,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否则不可能协助积弱积贫的刘备兴邦定国,取得三分天下有其—并治理得井井有条。诸葛亮一生最后八年是在汉中军营度过。其时刘备与一批开国功臣先后离世,蜀汉国势微弱,内忧外患,几乎系一国安危于一身。诸葛亮该需多少才干胆识方能支撑其局面。

可以设想,他高台读书,也许需舒展一下筋骨,起身踱步,凭栏远眺,一箭之地便是古陈仓道口,正是他北伐进兵之路,睹物生情,该有多少思虑顿涌心头:敌国情势、己方状态、将帅人选、入征时间、后勤保障、天气变化……再总结教训,阵线太长,粮草不济,不定加强运输的“木牛流马”便是此刻酝酿于胸,考虑急需付诸实践的。但谁也不是神仙,想到便能做到,于是又要阅读木工算学之类的书籍了。

诸葛亮一生学以致用,注重实际,反对空谈。赤壁大战前夕,他只身舌战那些“坐议立谈,无人可及,敌兵压境,束手言降”的群儒,便是一例。但智者千虑,也有一失,诸葛亮自身也曾疏于考虑,重用了喜好纸上谈兵,“言过其实”且不听副手王平劝阻的马谡,痛失街亭,造成首次北伐的失败。

其实,不仅诸葛亮,中国历代仁人志士都讲求书本与实践结合,以兴邦立国、匡济天下为己任。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9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