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邵艳红把提前准备好的山货往摩托车上一架,准备去赶集。新华社记者张斌摄
新华社西安1月26日电(记者张斌)四只鸡、一桶魔芋豆腐、一筐雪莲果,这是邵艳红提前一天就准备好的,都是自家土特产。
邵艳红今年43岁,家住中国西部秦巴山深处的陕西汉中宁强县大安镇铁炉沟村。去年,她家刚刚脱贫。为了增加收入,她和丈夫又养了四百只鸡,已经卖了一多半。趁着过年,她打算赶集再卖一些。
山里天亮得很晚,尽管已经七点多,周围还是黑黢黢一片。“我走喽,你给娃做点饭。”把山货往摩托车上一架,邵艳红骑着摩托说走就走,麻利得很。
邵艳红要赶的集与往日不同。平日里,她会把鸡拿到镇上卖,或者到更远一些的代家坝镇去卖。“听说我们这儿有趟火车也可以赶集卖货,我就打算去试试,权当‘开拓市场’。”她说。
这是开行在秦巴山区的次绿皮火车。新华社记者张斌摄
早上8时,次绿皮火车停靠在大安镇,邵艳红放好摩托车,提着山货就上车了。她要赶的集就在这趟列车上。
这趟车由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汉中车务段汉中站客运人员值乘,列车单程运行公里,穿行在秦巴山区,沿途经过多个贫困镇村。为解决沿线村民外出务工及日常探亲访友、就医求学等出行难题,这趟列车从起初的2节车厢,逐渐增加至4节硬座车厢。票价也很便宜,最低1元,全程不过7.5元。经常乘坐这趟车的村民将它称为“幸福乡村号”。
年年底,这趟车又多了一节特殊的车厢。西安局集团公司汉中车务段党委副书记陆明介绍,因为乘坐这趟车的很多老乡都拿着山货去外面赶集,后来他们就逐渐琢磨,不如专门再加挂一节“集市”,既方便村民卖山货,又方便车上乘客购买,一举两得。在和局集团公司商量后,这节特殊的“乡村集贸市场”终于被改造成型。
列车长王迎香(右一)正在询问大安镇村民周兴安(中间)的香菇销售情况。新华社记者张斌摄
记者在“集市”上看到,一侧是放置背篓及大件物品的置物区,为了行车安全,还设有安全带可以固定,一个背篓位就像一个“安全座椅”;另一侧则是农产品区,厚厚的不锈钢台面擦拭得很干净。“集市”里还放置着座椅,可方便乘客、买卖双方议价、休息。“集市”的地板上有防滑纹路,以防止摔倒。
“集市”上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沿线村民自制各种农特产品:腊肉、香肠、菜籽油、香菇应有尽有。行车间,鸡叫声、议价声、欢笑声让这个特殊的集贸市场热闹非凡。
“你这鸡咋卖呢?”有乘客问。
“13元一斤,都是土鸡,自家的,纯天然。”邵艳红应声回答,还不忘介绍吃法,“爆炒、煮汤都很香,给你来一只吗?”
“行行行,我要2只鸡,你再给我称20元的魔芋豆腐。”乘客很是爽利。
“乡村集贸市场”的货架上摆放着菜籽油、花生、竹筐等。新华社记者张斌摄
因为列车晃动,电子秤上的数字摆动不停,见状,邵艳红果断说:“就这样,零头不要了,就给你算13斤整。”
看到邵艳红生意不错,同村的67岁村民王远学看起来很是着急,他早上刚刚采摘的蒜苗、白菜、萝卜似乎有些被冷落。
小寨、史寨、勉县……火车一路走走停停,车上乘客越来越多,王远学终于迎来了买家。蒜苗五毛钱一斤,两个萝卜4.5元,因为价格便宜,菜品新鲜,很快,他的背篓空空如也,这天早上他一共挣了29元。
看到大安镇村民周兴安的香菇摊儿前还是不见动静,列车长王迎香赶忙走过去,给老周倒了杯热水,顺便拿出本子询问起来:“你还有多少香菇,打算卖多少钱一斤,我把信息登记到这个展览板上,有人看见了,就会给你打电话。”
王迎香身后的农副产品信息板好似一个免费广告位,已经有8位农户登记了信息,农产品,木耳、高粱酒、茶叶等都在等待买家。
邵艳红(左一)和村民雷云发正在等待上车。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中午12点,邵艳红乘火车返回到大安镇,一个早上,她一共收入元。邵艳红说,今年,她要和丈夫再努力一些,争取把家里的房子彻底装修好。王远学打算给家里再添些年货。周兴安并不担心自家的香菇销量,他相信“好品质肯定能引来更多顾客”。
大安镇副镇长罗义文说:“现在,我们镇上不但建有电商中心,火车上还开办了集贸市场,我们的农产品销路越来越多,村民们日子肯定会越来越红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