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皮肤病好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8022/

方济众,这个年出生在陕西勉县的小男孩,脱胎于贫穷困窘的家境,飞跃过动荡纷乱的世事,一路走过六十余年波澜起伏的人生。他走出勉县、走出陕西,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如他的笔名“雪农”,出生于乡村县城的方济众拥有一颗温柔而又亲近自然的心。他擅长山水、花鸟,眼中尽显钟灵毓秀,笔下生灵惟妙惟肖。从一开始的县城男孩到后来的国画大家,他的作品始终热衷于取材西北农村,写实牧区风光,注重自然性灵的表现。水墨小品兼具浑厚与清新的特质,脚踏厚重大地,仰望万里星空,形成了独属自己的田园风光模式,为长安画派代表画家之一。

相比于主流的国画流派,方济众的国画显得非常“独树一帜”。很多时候,连一个“外行人”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的艺术风格与其他艺术家有着显著不同,进而惊叹于他精妙的手笔。

的确,方济众的国画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个性。传统的国画追求“随心所欲不逾矩”,不讲焦点透视,也不会强调自然界对物体光色变化的影响。传统国画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往往会着重抒发作者的情趣与审美,直抒胸臆、无拘无束。而方济众的国画则更为写实,他追求“以形写神”,试图塑造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当然,在方济众的创作过程中,他也非常注重“神”的表现,注重自己的奇思妙想。但对于画面的整体形体效果,方济众是格外看重的。

传统国画雁过留痕,留下的往往是那动人心弦的意境,而方济众不同,他一定要追根溯源:究竟是什么雁,留了什么痕?

受兄长和美术教师影响,方济众自幼便对国画产生了巨大兴趣,很小便开始学画。因家庭条件原因,方济众并未师从名师,但得益于家庭良好艺术素养的耳濡目染,以及兄长、老师在艺术事业的出色造诣,方济众的绘画水平倒也有声有色,进展颇丰。于汉中普通高中毕业后,他的绘画热情仍未有丝毫减退,曾先后在中、小学任美术、语文教师。

年,方济众有幸师从国画大师赵望云,自此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和宣传工作。赵望云的国画风格对方济众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向质朴生活的创作灵感,画风于沉稳厚重中蕴含着精巧与秀雅。作为长安派的开创画家之一,赵望云尤其擅长表现陕北山水,以及各族人民热忱勤奋的劳动生活。

50年代,方济众开始了在美术协会西安分会国画研究室从事创作的艺术生涯。他的绘画手法愈来纯熟,此时,他已被公认为是“长安画派”的杰出画家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方济众遭到批斗,下放牛棚,不得不停笔四年。历史的车轮不急不缓,将方济众和他的心血辗轧而过。他无法再从事自己热爱的艺术创作,未来一片迷茫,昏暗而模糊。这是方济众最为艰难的时刻,也是他最为落魄、迷茫的四年。

年,方济众全家被下放到陕西洋县白石公社劳动改造。他的生活日益变得艰辛疲惫,但脱离了受批斗、进牛棚的压抑生活,方济众的内心倒是平静了许多。于是,他白天和人们一起上山劳动,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偷着画画。身躯劳顿没有让他的热爱偃旗息鼓,他的艺术灵感始终热烈地迸发着,未曾有丝毫停歇。他画了很多速写,并且经常练习书法,也作了大量的诗词。

说“祸兮福所倚”并非没有它的道理。困苦艰难的人生遭际反而丰富了他艺术中的内涵,他的绘画技巧日益变得精巧、自然,越来越精纯的创作风格在困境与苦难中慢慢成形。在他那些描写林间鹿群、岩畔山水及陕北窑洞的写意小景中,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自然和命运带给他的不是身心劳顿的噩梦,而是技艺磨砺的机遇。黄土高原的花鸟山水中充溢着厚重质朴的气息,而蓝天黄沙的画卷之下,往往又蕴藏着难以掩抑的钟灵毓秀。譬如《三边塞上风光》一画,方济众分别以赭石和翠绿表现了矗立与荒漠之中的古老长城,以及白莲盛开、清新灵动的荷塘,两者相映相彰,一片塞外江南景色。远处的驼队和雁阵也为这幅经典之作平添了画趣和强烈的生命气息。

年,方济众终于盼来了“文革”的新生,他的艺术生活从此迈上崭新的台阶。他的作品《忆延安》组画被递交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获取了大量好评,并发表于《人民画报》封底。自此,人们认识了这位名声鹊起的长安派国画“大神”,认识了他出身县城、历经艰险的艺术历程,也认识了他“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先进艺术主张。

在方济众重振美术协会西安分会的过程中,他的绘画风格、绘画技能日渐变得稳定,他的画逐渐自成一派,拥有了自己的个性,也彰显着独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性格。愈来愈突破传统限制的绘画风格颇受人们喜爱,方济众直抒胸臆的情感流露与集波澜壮阔、灵动精巧与一身的表现手法一度惊艳众人。

在方济众的山水画中,最为显眼的风格便是画面中的朦胧美。他独到的笔法通过模糊写意的美感塑造动人心魄的力量,面对连绵不断的群山与黄沙,这样的画面处理使他的画作变得更加委婉动人,全无荒凉之感,却有着浩荡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青年与儿时的贫苦生活令他的目光变得敏感而锐利,他能穿透无边黄土之上的荒芜,去找到贯穿天地山水、花鸟鱼虫的“世界之魂”,发现世间万物动人心弦的美丽。

由于这份独到的朦胧美感,人们在赏析方济众的画作时不会有着太强的视觉冲突,却能够发自内心地感悟这份脱胎于县城、困窘与“草根”的美感,继而引发对于画作更深层次的认知。虽然很多画家在运用朦胧技法创作时,往往会使画面呈现出人间仙境般的样子,流光溢彩却又虚无缥缈,但方济山的山水画却能很好地把朦胧技法与万物百态相结合,朦胧却不脱离现实,形散而神不散。他能够通过纯熟意象描绘,将写意画作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韵味不同凡响。

其次,方济众对于世间百态的观察终归集中于对意境、心境的吐露,也正因如此,他非常擅长使用留白的方式渲染环境变化,留给人们遐想、思索的空间,营造余音绕梁的意境。留白造成了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看似孤立,画面间却对比鲜明,衬托着万事万物的独立与个性,兼具“遗世独立”的悲凉。此种独特的悲怆感是方济众的独到手笔,源自他的苦难与困境,却将他和他的画作引向更高的境界。

最后,方济众的作品往往色彩运用非常纯熟,斑斓绚丽,又擅长使用生灵为山水画增色。山水画描述的是自然之竟,山势磅礴绵延,景物波澜壮阔,以此衬托内心的志向与愿望。但方济众别出心裁,在山水奇景中加入许多动物的描绘,使得画面完全没有乏味之感,在平淡当中尽显生机勃勃之态,深有“万物有灵”之感。

而绚烂的色彩、流畅的线条,让整部作品想要表现的内涵更加鲜明有力,斑斓的色彩运用没有杂乱之感,反而塑造出了颇有层次感的景物对比,尽显世间山水美景之独到风趣。他将景物之间的个性运用色彩做出了明显的区分,同时在色彩的对比中相映成趣,让错落有致的景物特征相得益彰,呈“万物本为一体”的绝妙姿态。

纵观方济众的画作,对于景物的基础特征有着全面而又全局化的掌握,同时在形体的描摹与演绎上也丝毫不吝自己的表现力。因此,方济众的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张力颇大却又内涵深远。而纵观他的人生,几十年的沧桑风雨中始终对梦想保持着一以贯之的坚持,他的淡薄与执着也使得他的人生能从县城与乡村中走出,从黄土高原与贫困的家境中走出,走向中国与世界。

也正因如此,方济众的作品可谓是“画如其人”。往往只需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他的许多画,都是以山水和人物作为题材的,优美而不失乐趣,宁静而不失活力。在一些交流绘画的社交平台上,方济众的画让很多人都觉得愧不可当:什么时候,这个世界能像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一样,少一些圆滑,少一些固执,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