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说到诸葛亮,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仅因为他谋略智慧,更因他的人格魅力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纵观诸葛亮一生,有两个27年。第一个27年,他修身养性,学成立志,选择辅佐刘备,兴复汉室,说明他骨子里是一个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名士。第二个27年,诸葛亮尽忠蜀汉,明法、正身、治军、强国,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躬耕南阳候伯乐

有人一出生就衔着金钥匙,有人一出生是白丁,出生于官宦世家的诸葛亮,算是“名门之子,望族之后”,走仕宦道路的基因,也许早已潜伏于血里骨里。

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沂南县。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豫章郡太守,算是根正苗红的干部子弟。

但诸葛亮童年时运气不太好,东汉末年,整个天下都纷乱喧嚣,年幼的他,眼睁睁见到无数家庭解体破碎。自家也悲催,诸葛亮在3岁时母亲去世,8岁又死了父亲,一个年幼的孤儿,身后还拖着一个比他更稚弱的弟弟,在乱世怎么混呢?

诸葛亮兄弟只好去投靠叔父诸葛玄。但诸葛玄的运气好像也不太妙,没过多久,他的太守职务被免了,只能灰头土脸去荆州投奔刘表,身后还带着几个“拖油瓶”。

诸葛亮17岁时,诸葛玄疲惫地咽下人生最后一口气。

诸葛亮在南阳半耕半读。首先,他读了很多儒家著作,如《诗》《书》《礼记》《春秋》等;其次,他还读兵家的书,如《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等。

诸葛亮平时很喜欢念《梁父吟》,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身边的人都冲他翻白眼,觉得这个青年没啥名气架子还不小,种地之余读点书有啥了不起?

好在,还有寥寥几个好友真心相信他的才干,甚至襄阳名士黄承彦也肯结交这个“忘年小伙伴”。

黄承彦这老头儿心思比海深,很快就证明了他“交友动机不纯”。他选在一个大家心情都不错的时刻,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正好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

得,黄老儿将丑话摆在了前面,率先讲出自家闺女的短板和长处,就考这诸葛小子心思到底放在哪儿了。

若他爱如花美眷,充其量就是个附庸风雅的假文士,但若他答应与“才华匹配”的丑女缔结良缘,这才说明他胸有抱负,心怀大志,也不枉黄名士青眼有加。

黄老儿没猜错,他只是估长了诸葛亮考虑的时间。听说“黄女有才”,诸葛亮飞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答应得这么快,让陡然从老友变岳父的黄承彦吓了一跳。

黄承彦惊喜交加,喜的是女儿终身有靠,惊的是这青年容貌儒雅,谁能猜透平静皮囊下有一颗勃勃跳动的野心呢?荣升岳丈的黄承彦眯眼预判:诸葛孔明,未来必将大有作为。

荆州牧刘表这个人,怎么说呢?他虽坐在管理者的高位,但识人的眼光却很平庸。尽管当时荆州境内卧虎藏龙,他愣没看出诸葛亮是块“被埋没的金子”,思维还停留在以前,老是记得诸葛亮不过是诸葛玄那可怜的侄儿。

即使庞德公这样德高望重的人都称诸葛亮为“卧龙”,刘表还是嫌弃地闭上眼睛,选择不相信。

诸葛亮呢?难道真的甘心当一个白天握锄、夜里看书的“白丁”吗?当然不。

虽然他后来在著名的《诫子书》里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但要一个怀揣雄心壮志却报效无门的人,真正做到“淡泊、宁静”是非常困难的,写给儿子的书信,不过是诸葛亮对憋屈人生无奈的回应。

事实上,诸葛亮常在夜深人静时“抱膝长啸”,可见内心郁闷,如野火燃烧。

好在,诸葛亮很快等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伯乐。

三顾茅庐鱼得水

《三顾茅庐》

刘备华丽丽地登场了。当他与诸葛亮有所交集时,已经是个46岁的中年男人。在江湖上混了恁久,那个白脸蛋的枭雄曹操也借着酒意夸过刘备兼自夸,说天下英雄就咱俩。

为何刘备会为一个比他小将近20岁的年轻人,几次三番去求见呢?

这当然是有人引荐。那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司马徽跟刘备扯了一通“识时务者为俊杰”论,重点推出了诸葛亮和庞统。

接下来,徐庶又郑重其事推荐诸葛亮。刘备说,好啊,那你引诸葛亮来见个面吧。徐庶却摇头,郑重说道:“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

身旁人三番五次推荐27岁的青年诸葛亮,说他是大才,需“将军屈尊相访”,这大大勾起了刘备的好奇心。于是,他亲自去拜访了,但一连去了3次,三顾茅庐,诸葛亮在刘备快要沮丧放弃的前一秒,出门见客。

能怪诸葛亮把架子摆太大吗?不能。他天生就是足智多谋之人,如何让对方懂得自己的价值所在,甚至不惜让对方微微恼怒,都在他考虑的“安全线”范围以内。

果真,见到刘备,诸葛亮也不客气,两三句就掏出心窝子,对刘备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

这篇著名论说,后世称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将手掌都拍红了,力邀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顺理成章入幕。

《隆中对》

自从诸葛亮来后,刘皇叔一扫过去的愁眉苦脸,动不动就找他议论聊天,连两个结拜弟弟都不如一个后来者亲密。

张飞为此吃了飞醋,鼓圆眼睛问带头大哥是几个意思?刘备这样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

好吧,既然诸葛亮在刘备心中能有如此崇高位置,大家只好“拭目以待”。

出使东吴结成盟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刘备如获至宝,任命他为军师。

这是小说,不是历史。事实上,那时刘备驻扎在新野,还寄人篱下依附刘表,哪能给诸葛亮什么实际官职?诸葛亮不过是刘备军中宾客,为刘备参谋军事。

但诸葛亮令人佩服之处就在于此,他头脑清醒,一旦跟了明主,便愿付出一生心血效忠。哪怕现在只是军中一个孔明先生,并没担任重职,从事的也是不起眼的基层工作,如筹备粮草之类,对诸葛亮来说,真的是大材小用,但他毫不介意,仍将琐碎工作做得妥帖认真,赢来了刘备和大家的尊重,连张飞也不再冲他瞪眼睛了,真正认可了踏实干事的孔明先生。

接下来,因为刘表病逝,曹操兵不血刃地占领荆州,逼得刘备南逃。曹军狠辣,追到当阳长坂,大破刘军,弄得刘皇叔狼狈不堪。

这时,诸葛亮挺身而出,站出来自荐出使东吴,结盟抗曹。当时,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正效力于东吴,他也算不二人选,刘备将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儒雅文臣身上了。

形势迫急,一触即发,诸葛亮是背负着沉重使命到达东吴的。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我们看到诸葛亮的此次出使,都表现得沉稳厚重,丝毫没流露半点慌乱乞求之色。

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

孙权反问诸葛亮,刘备为何不投降?诸葛亮微微一笑,提高自家主公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

孙权听后大怒,男儿都有血性,他岂会连个刘备都不如?便誓言旦旦说自己也不是吓大的,绝不会向曹操投降。

但孙权并不是无知稚子,自然有所疑心,问刘备到底还有多少战斗兵力?

诸葛亮最后侃侃分析两军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归顺;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

孙权听后十分高兴,决定联刘抗曹。

鞠躬尽瘁堪托孤

《白帝城托孤》

有此交锋,孙权自然对这位头戴葛布巾、手持白羽扇的儒雅先生高看几分,东吴的大臣张昭也想就此留下诸葛亮,为孙权效力。

诸葛亮婉言谢绝,他是这样说的:“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

事实上,即使孙权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他也不会背叛刘备而依附孙权。这是诸葛亮的信念和气节,他择了明主,明主也选了他,从此哪管沙尘滚滚、惊涛骇浪,他只一心一意为刘备效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这也很好解释刘备为何在临死前,肯将一切都托付给诸葛亮。这种信任,早已超越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诸葛亮是用人格魅力,一步步走到蜀国丞相高位的。

年11月,赤壁大战。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大军,曹军遭受极大损失,又爆发瘟疫,不得已,曹军气势汹汹而来,垂头丧气北还。

赤壁之战后,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郎中令,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诸葛亮做的,还是类似于西汉萧何的事,就是后勤部长,在后方为大军提供粮草。

年,益州牧刘璋召刘备入蜀助攻张鲁,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

到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这仗打啊打,艰难地打到了年,刘备才正式入主益州。

明主对功臣也不薄,刘备刚当上益州“一哥”,便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解主公后顾之忧。

年,曹丕篡汉自立。群臣纷纷劝说刘备登基为帝,刘备心里猛跳,眼睛发潮,但还是要“坚决拒绝”,哪能干这么出格的事嘛?

这可难不倒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他摆了摆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典故。刘备听得心花怒放,“甚合卿意”啊,得,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

刘备苦哈哈了大半辈子,积劳成疾,年二月,含泪对诸葛亮托付后事:“你的才能是曹丕的10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

刘备说的是啥意思呢?如果刘禅没有帝王之才,诸葛亮来坐这把龙椅,是受刘备首肯的,底下人也绝不会说他谋朝篡位。

想这历史悠悠,围绕帝位之争,上演过多少残忍血腥故事。可这都与诸葛亮无关,他从一开始,就对自己有很好的定位——一日为臣,终身效忠。这不是他的迂腐,恰恰是他人性闪光之所在。

面对明主托孤,诸葛亮泪目道:“臣必定竭尽股肱之力,至死方休!”

刘备是含笑九泉的,积攒最后一丝力气,让刘禅视诸葛亮为父,托孤于丞相。

攻心为上擒孟获

年四月,刘禅正式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

刘备病逝,年轻的刘禅不被人看在眼里,很快,南方起了叛乱。

益州郡(郡治滇池县,今云南昆明市晋宁区)大姓雍闿趁刘备病逝之际,杀死太守正昂,绑架新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举兵号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汉。

同时,越巂郡酋长高定杀死郡将焦璜,自封为王,与牂柯郡太守朱褒响应雍闿叛变。

只有永昌郡在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的顽强坚守下,没有被雍闿叛军攻陷。

孟获是当时南中地区的大姓豪强,深为当地土著和汉人所信服。雍闿反叛后,希望南中少数民族支持,但各部族酋长皆不服从雍闿。雍闿招揽孟获,让他游说各部族酋长。

孟获肚子里计策多多,这些直肠子酋长,“斗智”而言,与孟获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孟获端正颜色,对各部族酋长发布谣言,欺骗他们道:朝廷想要征收黑狗头,而且胸前都要是黑色,还要螨脑3斗、3丈长的断木(斲木)0根,你们可以拿出来吗?

黑狗、螨脑本来便难找,断木因十分坚硬、委曲,不可能高到3丈长,当地土著一下子怒了。直来直去的他们,哪里晓得孟获是在妖言惑众呢?

他们都是耿直强蛮之人,选择了一心一意相信孟获,认定蜀汉政权故意为难压迫他们,因此大感不满,嚷嚷着“这样子搞法反正没有活头,还不如战场上见真章”,主动加入到叛军中去了。

南中地区叛乱,手下来报,诸葛亮宅心仁厚,以国家刚逝去君主为由,暂不发兵,派人赴东吴修好。

另一方面,诸葛亮也深知叛乱一事不可小觑,万不能马虎大意,派越嶲郡太守龚禄到南中边界作准备,蜀郡从事常颀南行查清事件。

几管齐下,诸葛亮又派李严写了6封书信给雍闿,解释利害。但雍闿只回了一书:“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样的:曾听过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今天下成鼎立局面,自称正朔的都有3个,所以远人(雍闿)感到疑惧,不知该归属那个。

从这片言只句中,已能嗅到一股浓浓的傲慢气息了。

就此,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之路拉开了序幕。

年三月,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60人。

参军马谡为诸葛亮送行时,提出平定叛乱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

诸葛亮接纳此建议,分兵3路:他率主力大军,作为西路,从成都由水路出发,进军越巂郡,讨伐高定;东路派马忠由僰道出发,进攻牂柯郡,攻击朱褒;中路由李恢从平夷(今贵州毕节市),攻向建宁(今云南曲靖市)。

李恢军深入昆明,用计大破益州郡叛军。马忠军在且兰顺利打败朱褒,与李恢军会合。

另一方面,诸葛亮大军到达南中后,数战皆胜,先斩杀高定,然后与其他两路大军汇合。3路大军声势相连,迎战孟获。

诸葛亮听到孟获为当地人所信服,便想通过生擒迫使他归顺,从而达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于是,这才有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

此后,孟获乖乖臣服,不敢再反了。孟获回去后,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重新归蜀汉控制。

年秋天,诸葛亮平定南中所有乱事。

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资源,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劝农薄赋强国力

三国之世,蜀国国力最弱。建国初期,连年战争使得国库亏空。为加强实力,诸葛亮超前地制定了移民政策,也就是俗称的游户自实,将流离失所的游民安置在土地上,迁徙山地居民到可耕之地,让劳动力与土地完美结合。

这样,不仅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也使土地得到很好的开发。

“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可见诸葛亮的农本方针是劝农。

劝农的优越性,在于可以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多劳多得,实行“不夺民时,不尽民财”的双赢政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民本思想。

诸葛亮在执行劝农方针时,有很多激励措施,百姓只会有动力,不会有压力。

当然,诸葛亮在驻汉中时,自然不会放着大批精壮的劳力不用,所以动用军队参加农业生产,“挥舞武器可战斗,拿起锄头可劳作”,有空闲时就屯田和殖副业,使得粮食生产及副业都兴旺。

蜀汉贫地,仅依赖发展农业是远远不足的,恢复盐铁官卖势在必行,一来可以削弱豪强之利,二来可以增加国家收入。

成都为何被称为锦官城?此名由来,与诸葛亮密切相关。

诸葛亮曾下达《言锦教》,强调“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将蜀锦地位一下子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物资高度,还在蜀国设置了锦官,负责蜀锦的工业化发展,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

诸葛亮不仅允许官办、商办、家庭等经济体从事蜀锦生产,自己也种桑株进行示范。

也就是说,诸葛亮对闻名遐迩的蜀锦给予了极大的鼓励措施,蜀锦是一种高利润的外销商品,供不应求,单位生产效益比其他任何商品都要高。

大力促进蜀锦外销,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换取本国的稀缺资源,从而达到资源最有效的配置。

在治蜀过程中,诸葛亮非常善于利用蜀地的先天优势和独特资源。

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水利工程,诸葛亮视察后认为,“此堰农本,国之所资”,遂设置堰官,主管都江堰的维护,并征集人,常年驻守此地,对都江堰进行维修和保护。

诸葛亮对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他带领蜀人兴建各类灌溉设施,时人称为诸葛堰、小诸葛堰,并在各地筑堤以防水患。

民国《成都志》载:“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故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

诸葛亮大量修建馆舍、桥梁、道路等非急务的工程,这在同时代里不为人所理解。

战乱时期,百姓连吃都成问题,全民搞粮食生产都来不及,诸葛亮却还有余力去搞设计、搞建筑什么的,这不是浪费民力是什么呢?

孰不知,这是诸葛亮的高明。基建搞好了,百姓容易来往通商,可以带动经济的繁荣。

这虽然不是什么近利,但它的收益却是潜在和长远的,这还属于利民的民生工程呢,无怪乎东吴的百姓都信用蜀币了。

诸葛亮还重视生产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益。

诸葛亮随时随地革新,如木牛流马、连弩、搭桥枪、蒲元神刀、五折刚铠、孔明锁、九连环、改善制锦工艺、梯田等。

总之,“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今人复制的木牛流马

孔明锁

诸葛亮发明的连弩

千古贤臣秉公平

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有了安定、繁荣与和谐景象,经济发达、百姓安定。更可贵的是政治清明,这是因为诸葛亮治国,做事信奉的至高原则,永远都是“公平”二字。

这两个字,说来容易。执政后,手握大权还能做到公正严明,却是困难得如履薄冰。

诸葛亮做到了。执政期间,他从来没想过培养家族势力。从小和他相依为命的弟弟在卧龙岗,当农民就当了9年,到死不过是个长水校尉,连将军都没混上。

为打造公平蜀国,诸葛亮做了很多前超时代的事。

话说,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整个用人制度都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人还未出生,便打上了深刻烙印。豪门世家子弟,轻易就能“举孝廉”,入朝为官。寒门士子想要出头,难比登天。

唯有蜀汉,诸葛亮用人唯贤,高干子弟只能享受荣誉和福利待遇,真正掌握实际权力的文官武将,都是凭真本事杀出一片天地的。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

诸葛亮的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

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中。为此,他专门给哥哥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

要知道,这个侄儿可是堂堂的驸马,本可免受这些辛苦的,但诸葛亮眼中,一视同仁,并无特权。

诸葛亮注重国民素质教育和培养人才。刘备病危期间,诸葛亮住在白帝城,百忙中还奋笔疾书,抄写10万余字的申、管、六韬等帝王必修课寄给刘禅。

在《出师表》中,他劝谏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不宜妄自菲薄”、“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在《临终遗表》里,他对刘禅也是寄予期望,“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布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诸葛亮是有大智慧的政治家,这样的人,常常做出一些超前时代的举动,令当时人不解,后来人击节。

比如,他是中国历史上高级官员中自报家产的第一人。他在《自表后主》中说:“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这份家产,是当年占领益州后,诸葛亮用刘备赐给他的那笔钱所购置的一份产业,一家人靠此过活。

至于他自己,因在外任职,没有多的开销。最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不因身居高位而随意增加私产。

按理说,诸葛亮作为蜀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收入理应不低,诸葛亮曾对李严提过,称“禄赐百亿”。

但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派人清点他的家产,发现并无蓄财,与他自报的情况完全一致。那么多钱都去哪了呢?赏赐有功将士了。

诸葛亮从始到终坚持“将不可吝”,主张“赏罚分明”。罚,相对容易一些;赏,国库拿不出银子,诸葛亮将自己的钱财拿出来,论功行赏,让那些替蜀国卖命的将士心生温暖。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这就是一代名相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北伐中原怀忠义

诸葛亮向刘禅呈上《出师表》。

诸葛亮在治理蜀国内务的同时,还发起了北伐中原的战役。

后世有人质疑诸葛亮此举太过冒进,战争总会伤蜀国元气,使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但视之当时天下局势,诸葛亮却是不得不北伐。

如果让曹魏休养生息,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蜀道难,蜀国那时就像一个笼子,别说外面的人攻进来,里面的人要走出去,也是困难重重。但若在乱世中只求自保,待魏国飞速发展兵强马壮了,总会想办法给蜀国来个瓮中捉鳖。

唯一的自保方式,就是主动出击,与群雄争霸天下,还可换来几分胜算。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次北伐,诸葛亮才和司马懿对阵。之前,不管诸葛亮怎么激将,司马懿都挺能稳得住。

北伐战争打到这时候,诸葛亮早已熬干心血。但他遇到的司马懿,也是千古难逢的强劲对手。两大高手斗智,即使不见正面冲突,已有火星四溅,气氛紧张如空中走绳。

诸葛亮为激司马懿对阵,不但屡屡遣使者下战书,还送上巾帼妇人之饰。偏偏这个司马懿也是沉得住气的人,底下人都气得怒发冲冠了,他还能“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司马懿实在聪明,一方面表现出“我不理会你孔明冷嘲热讽”的高冷相,另一方面却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公务情况,丝毫不打听军事机密。

使者也老实,一板一眼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20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

司马懿心里乐开了花,推测道:“诸葛孔明进食少、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别人听了司马懿的话,可能会翻白眼,还有些魏国的激进派嫌他做事太“妇人”了。

诸葛亮几次北伐,都寻找魏军主力作战。当时蜀军以步兵为主,胆敢主动寻找以骑兵为主的魏军作战,这是很难想象的。

诸葛亮设计了精密的八阵图,配合他发明的诸葛连弩,威力如同今日的机枪扫射,就是为了专门克制骑兵,让魏军吃了不少亏。

现在,魏人听司马懿无事生非地推测人家寿数,只会觉得是司马懿怕了强敌,才下此消极推论。

这一次,满腹谋略的司马懿推测对了。

日夜操劳,心力交瘁,年,诸葛亮留下无尽遗憾,放下一腔平定天下的忠贞抱负,病逝于五丈原。

一代军师,星落离尘。

从此,世间常见葛巾宽袍手持羽扇的儒雅男子,却不见千古一孔明。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少因战乱避难荆州,17岁时寓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市)。因才智卓绝,志向远大,被时人誉称“卧龙”。

年,刘备三顾茅庐,27岁的诸葛亮献上《隆中对》,提出“兴复汉室”的战略规划。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

诸葛亮自年入川,到年病逝,治蜀施政达21年之久。年八月,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北伐军中,归葬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享年54岁。著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的主要贡献

27岁登上政治舞台,提出《隆中对》,表现出卓绝见识。在辅政治蜀的21年中,日理万机,出将入相,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展示的才能,以及取得的成效,为世人所公认和称道。以“和抚”方针南征,以“攻心”之策收服孟获,这符合南中各族和睦相处的愿望,在客观上促进了南中社会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为结束分裂、“兴复汉室”、一统天下,5次率军北伐。他治蜀的一系列措施,给巴蜀地区带来了安定繁荣,符合人民结束战乱、安居乐业的愿望,对历史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历史功绩

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淡泊名利;治家严谨,家风纯正;谦虚谨慎,从善如流;严于律己,勇于担责;忠贞不二,慎始全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正身律己、忠臣贤相的典范。

在川遗存

成都武侯祠、武担山、九里堤遗址、万里桥、诸葛井、葛陌、都江堰、诸葛亮点将台、新都八阵图遗址、孔明乡与马刨井、汉代古火井遗址、牧马山(诸葛亮屯兵处)。

凉山五月渡泸处(会理鱼鲊渡口)、西昌诸葛城、雷波诸葛亮点将台、昭觉蜀汉军屯遗址、越西诸葛忠武侯祠。

绵阳诸葛双忠祠、涪水诸葛营、三堆子、饮马缸、诸葛寨、卧龙山、孔明泉。

广元明月峡古栈道、剑门关、筹笔驿、武侯桥遗址、龙华古镇武侯祠遗址。

宜宾丞相祠、点将台、观斗山。隆昌武侯祠遗址、合江武侯祠遗址。夹江诸葛亮点将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