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曹刘汉中之战,是确定三国蜀汉版图的一场关键战役。
战前,刘备所在的部队刚刚经历了益州之战,劳师远征出兵公安与孙权来争夺荆州南部。直到曹操南下汉中的消息传来,刘备才急忙与孙权划定湘水边界,率部回到益州。可以说,刘备的部队两年时间在荆州、益州之间来回奔波千里,筋疲力尽。
而曹操方面,在攻打汉中的过程中,因为张鲁采取的态度是“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因此,曹操不仅没有花很多时间,反而完全赢得了张鲁留下的26万人口和30年来积累下来的粮草军械。因此,曹军在军力和后勤补给方面的优势是巨大的。这也是曹操在拿下汉中后,没有亲自率部南下攻打益州,而是留守后北返的原因。
曹操击败张鲁并夺取汉中地区。当时,刘备也占领益州不久,谋士刘晔建议曹操乘胜追击,向益州发起进攻,但曹操拒绝了刘晔的建议,只留下夏侯渊、张郃等人守卫汉中,军队主力撤回到中原。
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自率部攻打汉中,与夏侯渊展开激战。曹操听闻刘备拿下汉中势在必得。建安二十四年三月,他亲自率领增援部队进驻阳平关。此时,曹刘互有胜负,曹军开始采取防御立场。经过几个月的对峙,曹操最终下令全军撤离汉中,把战略要地拱手相让。
曹操撤离汉中虽然是迫不得已的无奈选择,但实际上并没有削弱曹魏在西线的防御力量,反而增强了关中的安全。由于曹军的防线缩小到秦岭一线,只要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这三条主干道得到把守,就能有效抵御蜀军的进攻。这也是诸葛亮多次北伐失败的客观原因之一。
据史料记载,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曹操和杨修有过这样一次有趣的对话。原文如下:
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很多人觉得很奇怪,问杨修为什么要这么做。杨修答道:“丢掉鸡肋可惜,吃起来又没有味道,魏王将此与汉中现状相比,我断定魏王要撤出汉中了。”
年,汉中勉县出土了一批三国时期的古墓葬,出土了一大批反映诸葛亮在汉中统治的农业水田模型。在3件持锸俑中,有2具为红陶俑,衣襟为燕尾状下部为圆筒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是身穿盔甲的蜀汉战士,另一个灰色的陶俑下面为喇叭形,是百姓的形象。
诸葛亮在黄沙休兵劝农的时间是建兴十年。此时,汉中会战已过去13年。在水田模型中,也可以看到军民种地的比例为2:1。此时,汉中仍深受曹操转移民众时的影响。地广人稀,士兵甚至比百姓还要多。
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老百姓和军人支援比例的正常值是10:1,也就是10个老百姓种地,可以养活一个战士打仗。汉中百姓稀少,直接导致蜀汉耗费大量人力将粮食从成都平原运到前线。
因此,曹操从汉中撤军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策略。虽然刘备打赢了汉中战役,但他得到的却是一座空城。为了守住通往益州的这一门户,蜀汉政权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来支持守卫汉中地区的士兵。
由于长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人口减少相当严重,即使在曹魏建国后,劳动力资源仍然非常稀缺。因此,对于建安晚期的曹操来说,他最需要的不是地盘,而是人口。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关羽发动樊城之战时,益州没有做任何战略支援。筋疲力尽的蜀汉显然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要想了解更多的三国史实,都在《三国志》中为您呈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