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得陇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原意是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现比喻贪得无厌。大家知道,这里为什么要用“望”这个词吗??“陇”是指现如今甘陕交界的陇山(今,六盘山),古时候称陇山以西甘肃地区为陇西,后来又称陇右。“蜀”好理解就是咱们的四川,古称西川、西蜀。众所周知,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在我国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海拔在~米;然而西蜀呢?一提四川,大家就能顺嘴说出“四川盆地”,没错,从地图上看四川真是像一个脸盆,中间的平原地带被周围的山脉丘陵紧紧包围着,周围山地海拔多在米~米之间,中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米~米。所以,站在高处远远的就能瞅着,当然用一个“望”字。陇右---兵家必争之地①战国末年,秦始皇攻伐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不世之业,就是从最初的秦地--陇右起家的。②到了,楚汉争霸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取汉中,征服“三秦”之地,以此为大本营,向东涿鹿中原建立霸业。③东汉末年,诸葛孔明“六出祁山”最主要的战略目的就是攻取陇右,再以陇右为跳板,取汉中,然后慢慢蚕食曹魏,待中原有变即可遣一上将直取中原。一、东汉光武帝刘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得陇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人总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刘秀(剧照)二、曹操:“人苦于不知足,既已得到陇(今甘肃),还希望得到蜀!”再有,东汉末年建安二十年(年)三月,曹操在消灭西凉的马超、韩遂势力后,看到刘备已占领益州,而汉中又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决定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的张鲁。此时的张鲁在汉中已经割据经营三十多年。七月,曹操大军抵达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张鲁自思汉中一隅之地,不足以与曹操大军对抗,便想投降。但是,他的弟弟张卫却不肯,率领一万多人拒关坚守。曹操费了很大的力气,损失了不少的士兵,才把阳平关拿下。张鲁见大势已去,便投降曹操。当时还是丞相主簿的司马懿向曹操建议出兵攻打刘备,他说:“刘备用诈降服刘璋,西蜀的人心并未归附他,现在又率军东下同孙权争夺荆州,这是我们进攻益州的最好时机,现在我们拿下了汉中,益州震动,如果继续进兵,西蜀必然瓦解。”曹操却不以为然,他说:“人苦于不知足,既已得到陇(今甘肃),还希望得到蜀!”曹操(剧照)“得陇望蜀”真的是比喻贪得无厌???非也!现在“得陇望蜀”是比喻贪得无厌,然而事实上,刘秀和曹操都发出“得陇望蜀”的感叹,那是另有原因的!!(1)首先,连续用兵,陇右割据势力皆拼死抵抗,虽能得陇,但部队损失惨重,如若继续进攻西川,兵力粮草都将是问题。(2)其次,西川地势险要,自古就易守难攻,无万全把握贸然进攻,那么得汉中陇右的惨胜,将变成攻蜀的惨败!!(3)最后,后方不稳,叛乱四起。①建武八年八月,刘秀在陇右用兵时,京师传来颖川被贼寇占领,河东官兵叛乱的消息,刘秀认为陇地战局已稳操胜券,同时攻蜀无望,便决定回京镇压叛乱。留下书信,稳定军心。其实,对于攻蜀,刘秀曾数次派兵攻打,均未得手。建武八年围攻魄嚣时,曾拟定平陇复平蜀的计划,但失利陇西,功败垂成,直到灭魄纯后,时机才完全成熟。建武十一年,刘秀先后调集大军,由岑彭、来款统帅,由水陆两路向蜀地发动猛攻。建武十二年十一月,汉军攻入成都,东汉光武帝刘秀从此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刘秀(剧照)②曹操当时的后方也不稳定,孙权在江东威胁淮南,关羽在荆州虎视襄阳、樊城,西蜀有刘备、诸葛亮镇守再加上天险阻隔,倘若一时半会攻不下西蜀,将会使大军陷入其中无法脱身,就好像越南战争,生生把美国拖撤退,损失惨重,同时战线一拖久了,荆州的关羽、江东的孙权都将直接威胁曹操的大后方,到时将会面对三线用兵,极其被动。曹操(剧照)所以说,得陇望蜀,真正说的是,人要学会见好就收,不要只顾眼前的,而要有大局观。个人谬谈,如有不足,欢迎指正,不胜感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小小的点赞,是对我大大的鼓舞~~~小糊涂说历史兄台:码字不易,记得点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15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