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895891.html

成都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景色美丽,生活安闲舒适,让人流连忘返。

在唐朝时期,成都以其繁华富庶,被称为“扬一益二”,是仅次于西安、洛阳和扬州的第四大城市。诗圣杜甫在这里度过了四年多的悠闲生活,诗仙李白曾多次在这里漫游,卢照邻、岑参、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等一些著名诗人都在成都留下了足迹。

在武侯祠、在杜甫草堂、在青羊宫、在升仙桥、在散花楼这些风景优美的名胜古迹,诗人们都写出了不朽的篇章。跟着诗人去旅行,笔者精心选取了六首著名的唐诗,让我们跟随着杜甫等六位著名诗人的足迹,一起来欣赏唐朝时期美丽富饶的成都吧:

一、《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汉丞相诸葛亮是杜甫的崇拜偶像,他为诸葛亮写过好几首诗,在《八阵图》里,杜甫写道:“功盖三国分,名成八阵图”;在《咏怀古迹》中,杜甫写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在《武侯庙》里,杜甫写道:“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这次到了成都,杜甫怎能不去祭祀诸葛亮呢?年的春天,杜甫一路打听着,从草堂来到了锦官城外的武侯祠,他满含泪水地祭祀诸葛亮之后,写下这首千古名作。

在这首诗里,杜甫所怀者大,所感者深,用雄浑悲壮的语气,沉郁顿挫的手法,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崇敬之心,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先死表示了深深的惋惜之情。读后让人深感震撼,不禁潸然泪下。

让我们了解一下武侯祠的历史吧:

建兴十二年(年),诸葛丞相率领大军六出祁山,却因积劳成疾,在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境内)病逝,享年五十四岁。依照他的遗言,部下们将诸葛亮安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今陕西汉中市勉县),墓穴非常狭小,仅能容纳下一具棺椁。

丞相去世后,后主刘禅拒绝为他立庙。但是,百姓心中有杆秤,他们享受着诸葛亮的恩泽,被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就在每年四时的节日,自发在道路上私祭诸葛亮。

见到这种情况,蜀汉的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向后主刘禅进谏,请他顺从民心,为丞相建庙。刘禅无奈之下就同意了,但是,他怕诸葛亮抢了刘备昭烈庙的香火,就提出不能在成都建庙。

于是,就在定军山诸葛亮墓的附近建了庙,因为诸葛亮的爵位是武乡侯,人们尊称他为“武侯”,所以,这座庙就叫武侯祠,这是历史上最早的武侯祠。

西晋统一之后,自认为正统,不承认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就把成都刘备的昭烈庙给推平了。

到了西晋后期,"成汉"政权的建立者李雄感到武侯祠远在汉中,祭祀颇为不便,就在成都的少城新建了一座武侯祠,这是成都武侯祠的最早来历。

在南北朝时期,齐高帝萧道成认为,有臣子的祠,却没有主公的庙,这很不合适,就命人在成都的南郊刘备惠陵的东侧,为刘备新修了一座昭烈庙。然后,把位于少城的武侯祠,挪到了昭烈庙的西侧,让这君臣两人的庙靠的近了一些。只不过这两座庙是各自独立的存在,各有各的香火供奉。

也就是说,杜甫是专门来祭祀诸葛亮的,至于说他有没有去祭祀刘备,就不得而知了。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子、被封为蜀王的朱椿来到自己的封地成都,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昭烈庙内人烟稀少,而武侯祠内却是人来人往、香火鼎盛,他很不是滋味。

朱椿是皇室子弟,当然要维护皇家的权威。他以“君臣一体为由”,取消了武侯祠,将诸葛亮的塑像和牌位移入到昭烈庙中,按照文东武西的排列,把诸葛亮的塑像置于刘备塑像的东侧,将关羽、张飞的塑像置于西侧。

明朝末期,昭烈庙因战乱被毁。清朝康熙十年(年),四川按察使宋可法主持了武侯祠的重新修复工程。为了表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他特意将刘备的塑像置于前殿,将诸葛亮的塑像置于后面的主殿,由此确定了诸葛亮的主祀地位。

尽管正式的名字是叫昭烈庙,但老百姓们不称昭烈庙,而是习惯地称武侯祠,祭拜的主要对象依然还是诸葛亮,可见民心之所向啊!

二、《登锦城散花楼》

唐:李白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李白是在四川江油长大,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妥妥的一位天才神童,不但学习好,身体也倍棒,十五岁时,他好剑书,喜任侠,是一位剑术高手。

开元十二年(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家乡,来到四川的首府成都增长见识。当时社会上有着“扬一益二的说法”,意思是除了首都长安、东都洛阳之外,论繁华富庶程度,扬州排名第一,成都(益州)排名第二,类似于现在的北上广深这四个超一线大都市。

大城市的繁华和家乡比就是不一样,李白是大开眼界,他登上位于成都市中心的散花楼,被楼内奢华的装修惊呆了,被周边的风景吸引了,他用华丽的言辞写下这首诗,记录了他的游踪,抒发了他积极探索的蓬勃朝气。

三、《经杜甫旧宅》

唐:雍陶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唐宣宗大中八年(年),诗人雍陶由国子博士升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市)刺史,在从西安到简州的途中,经过成都,雍陶特意来到杜甫的故居,凭吊这位前辈。此时,杜甫早已去世,距离他离开成都也有六十年之久,杜甫在浣花溪的草堂还依然存在。

雍陶确实很有长远眼光,他在诗中明确指出,杜甫草堂要万古留存。果然,唐末时期,著名诗人韦庄入蜀为相,他发现杜甫草堂已经不存在了,他就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茅屋。以后的历朝历代,对杜甫草堂都有修建,以至于多年之后的现在,杜甫草堂已经成为成都的一个著名景点。

四、《文翁讲堂》

唐:卢照邻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

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

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文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汉景帝时期,文翁来到蜀郡担任郡守。他是一位善于治理政事的循吏,他在成都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非常卓著。尤其是在教育上,文翁用石头修建了一所学宫,称为“石室”,招选好学子弟,“从者数千人”,全部免费上学。在他的教化下,成都的文化教育发展很快,“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称赞他:“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公元年,他来到益州新都(今成都新都区)担任县尉,他来到文翁讲堂参观,这下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文翁由衷的赞美和敬意。

五、《成都曲》

唐:张籍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万里桥是成都一座著名的古桥,传说最早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专家李冰所建。到了三国时期,深得诸葛丞相器重的大臣费祎奉命要出使东吴,诸葛丞相在桥头亲自设宴送行,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该桥得名“万里桥”。

著名诗人张籍在游成都时,来到了万里桥。他欣赏着万里桥附近锦江的秀丽风光,品尝着雨后山坡上成熟的新鲜荔枝。他看到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不禁好奇地询问:“游客喜欢向哪一家投宿?”

全诗清新自然,情景交融,描绘了万里桥的优美风景和繁华热闹景象,抒发了张籍对成都的眷恋之情。

六、《升仙桥》

唐:岑参

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

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

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

古时在成都的北门有一座升仙桥,离城门十里,是出成都北上长安的必经之路,也是人们送别的分手之地。升仙桥名字的来历与汉朝的大才子司马相如有关:

司马相如是成都人,年轻时,司马相如和临邛县令王吉是好朋友,临邛县有一个大富豪卓王孙,他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儿卓文君,在卓王孙家的一次宴会上,司马相如凭借一曲《凤求凰》赢了了卓文君的芳心,卓文君连夜与司马相如私奔到成都,两人以当垆卖酒为生。

汉武帝刘彻看到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后,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就派人召司马相如进京。司马相如在离开成都时,从北门的一座石桥经过,他面对前来送别的卓文君和送行的成都官员,指天发誓,在桥边的石柱上写道:“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意思是,这次我进京,不当上大官,不乘坐高车驷马,决不回来经过这个地方。古时候高官贵族乘坐的车是套了四匹马,所以称为驷马高车。

进京后,司马相如的才华得到了刘彻的赏识和信任。过了一段时间,刘彻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让他作为钦差大臣出使蜀郡,拢络西南各地的民心。

为了迎接司马相如的车马,成都的官员特意把原来的那座石桥加宽为五丈五孔的大桥,当司马相如到达成都时,“蜀人以为宠”,蜀郡太守以下官吏都前往北门外的那座石桥迎接。司马相如不负誓言,终于驷马高车、衣锦还乡,从此这座桥就被人们称作“升迁桥”。后来,由于谐音,升迁桥就被传成了升仙桥。

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这首诗,就描写了这个历史故事,表达了他对司马相如的怀念和仰慕之情。

跟着诗人去旅行,以上就是笔者精心选取的六首著名唐诗,让我们跟随着杜甫等六位著名诗人的足迹,一起来欣赏唐朝时期美丽富饶的成都。

我是行健不息,一位古典文化的爱好者、传播者,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