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汉中——原来汉中在古代有这么多书院
文章来源: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
汉中地区
书院初为私学,清代中后期纳入官学体制,与府州县儒学并列,清代后期取代了儒学。清康熙八年(),汉中知府钟秀在原明瑞王府后殿兴建兴元书院,有生员十余名;设有山长(书院主事者)、教习;其殿堂、库、斋、厨,一应齐备。此为见诸文字记载的汉中第一个书院。
康熙时建有褒城县连云书院()、西乡县丰宁书院()。乾隆时建有洋县定淳书院()、城固县乐城书院()、南郑县书院(又称汉南书院,)、略阳县嘉陵书院()。嘉庆时建有沔县书院()、褒城县廉泉书院(即高台书院,)、宁羌州振文书院()、定远厅班城书院()、沔县正宜书院()、沔县卧龙岗书院()。道光时建有留坝厅留河书院(即紫柏书院,)、宁羌州汉源书院和启贤书院()、城固县崇德书院()。咸丰时建有佛坪厅迎秀书院()、南郑县中梁书院()。光绪时建有南郑县天台书院()。
(一)汉中市
清康熙八年(),汉中知府钟琇(湖北黄冈人)主持,利用明瑞王府(今人民体育场一带)后殿一院房舍创建兴元书院,规模较小,仅存十余年。
清乾隆四年(),府、县两级,对城北废祠加以修缮,招生讲学,名为汉南书院(今汉中中学址),随后,副使岳礼倡导购置学田百余亩,决定府、县共同兴办。嘉庆十三年(),知府严如熤,见书院过于窄小,筹资购置地基,改建大门、二门,增修书房10间,仓房2间,又新建文昌祠和奎星阁(二层),重新整修倒塌和倾斜的破旧房舍。令谢从九、张玉珂清丈书院土地,定租生息,县令杨大坦公告,将县属官方荒地划归书院,并由占用书院土地的镇兵房衙署付给地价银六百两;严如熤和南郑绅士马通、殷际昌、黄秉正等人捐银九百两,共计一千五百两,交当铺生息(月息一分五厘),自此,汉南书院校舍初具规模,经费亦有保证。书院还制定条规,刻石树碑,以垂久远。
清同治初年,知县周蕃寿将书院生息银提充军费。以后,西乡李捷峰和南郑官吏绅士解囊资助,汉南书院得以复兴,并附设中梁书院。汉南书院成为汉中府书院,中梁书院则专收南郑县的学生。从创建到年,书院着重于准备科举考试,是汉南生员准备乡试的补习学校。明、清两代科考及第人,其中进士36人,武进士6人;举人人,武举人21人;贡生92人。
清光绪六年(),县令罗诚之创办天台书院(今市三中),光绪三十二年(),汉南书院改为汉南中学堂,天台书院改为南郑县高等小学堂。
(二)南郑县
境内有书院五所。
清康熙八年(),知县钟琇利用明瑞王残宫(汉中市体育场内)创建,约存20年废。
院址今汉中中学。乾隆四年()副使岳礼、知府朱闲圣、南郑知县侯天章等共同兴建。
为汉南书院附属书院,地址与汉南书院在一起,专收南郑籍生员授课。
院址在今汉中市第三中学。光绪初年开设,曾办两期,后与中梁书院合并。
曾名廉泉书院,原属褒城县。清嘉庆十四年(),知县傅承缃创建。建房9间,未完工,去任,后由官绅续建。清光绪三十一年(),知县钮福嘉,将廉泉书院改为高台寺高等小学堂。
(三)城固县
嘉靖《汉中府志》载:“城固县书院久废”。乾隆二年(),知县王邦光将大西门内天主堂(县酒厂原址内)改为书院。乾隆五年()迁至县署东南正街东侧(今城固师范内)。道光三年()知县黄宾倡议重修,增建正厅、厢房、斋舍,修筑围墙,门头悬“乐城书院”匾。道光二十年(),于书院内添建考院,改变“于公署堂下扎棚席而岁试”的状况。光绪二十九年()六月改为城固县高等小学堂。
道光八年(),创建于天明寺。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天明寺高等小学堂。
创立年月无考。位于城北庆山南麓天庆观。民国2年()2月改为刘氏私立小学校。
创建年月无考。院址设斗山上。清顺治五年(),李可乔即在此启蒙求学。道光二十年()后,举人高建瓴辞官归里,在院主讲二十余载。民国初年,改为斗山初级小学。
(四)勉县
康熙二十八年()立连云书院于褒城县城西南隅。
嘉庆六年()知县马允刚创建沔县书院,地址在县城东南。嘉庆二十年()湖南人王香亭要求入籍考试,捐湖南会馆(今老城粮站)五间为书院。知县范伦集资修整,初名作新书院,继名正宜书院,后毁于战乱。
嘉庆二十一年()于武侯读书亭设龙岗书院,经费靠学田田租,年收千(串)文,支山长修金,生员和童生膏伙费,院夫、卫房和护房等人工资,年.6千(串)文,余款备旱涝用。
光绪二十七年(),知县徐兆兰用平粜余款买防军营房建沔县书院,经费取于地租,年收余串文,后迁于文昌宫(今老城小学),有房20余间,民国19年()被土匪王三春焚毁。
(五)洋县
清乾隆二十二年(),知县梁作则始于县城南街置定淳书院。嘉庆十二年(),知县王凤坦捐金修缮书院房舍。同治元年(),书院毁于战火。三年,知县范荣光捐金在原址重建,并扩大基址附设考院,更名武康书院。光绪十五年(),知县陈泽春再加整葺,改名洋州书院。三十二年,更名为洋县官立高等小学堂。
书院学生分两类:一是经县试取得廪生、增生的,为应乡试,每月定时到院听讲、送文章、词赋请求批改者,编入“文生月课”;二是童生应县试,入院攻读经史者,编入“童生常课”。教学方法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体讲释等形式,以研读儒学经典为主,间或讨论时政。童生在院修业3年,期满合格者,发给文凭,以儒学生员看待。书院的管理机构为院董会,由乡绅推举5人组成。院长称“山长”主管教导,聘请品学兼优的举人、贡生为教授。
(六)西乡县
书院为士子藏书与讲学之所,儒学之辅助设施,属民办。生员与童生均可入院学习,由地方聘请知名文士任“山长”,主持学务。本县书院名“丰宁书院”,坐落西门内,清康熙五十三年()知县王穆倡议,阖邑士民捐修。历经修补,至清光绪三十一年()改办高等小学堂,书院遂废。
(七)略阳县
清乾隆四十六年(),略阳知县高理报请停办污染甚大的铜厂,以其款就学宫旧址营建嘉陵书院,年动工,次年冬落成,有大小书舍20余间。建后又筹捐银一千余两,设置膏火,置买田地,以供常年膏火。书院以《诗经》、《书经》、《周易》、《礼记》、《春秋左传》及《四书》为主要学科,生员以读经为主。清光绪三十二年()改嘉陵书院为略阳高等小学堂,并在城乡建立初等小学堂40所。宣统二年()由知县桂超、周毓堂倡导,在县城东关创建略阳农业初等学堂1所。
(八)镇巴县
嘉庆十七年()同知马允刚首创镇巴县班城分院,供儒童就读。内设院长(初为山长),斋长,院长从事教学,斋长管理事务,书院在厅境有田地58份,以岁收租谷、课钱放债生息,供公职人员薪水及公务支付,并资助生童津贴费,奖赏学业优秀者,清末停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