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城南五千米,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定军山。勉县是当年诸葛亮领军六出祁山的大本营所在地,也是蜀汉往西面和西北面进攻魏国的军事重地。一千多年前频繁的战火,在这里留下大量有关诸葛亮的文物古迹,包括木牛流马兵工厂旧址、八阵图遗迹,以及诸葛亮的读书台。
出勉县县城往西,顺着川陕公路走约五六里,就到了天荡山脚下一个高约30米的小土坡,就是诸葛亮的读书台。其东西两边分别是马超之墓和阳平关。登上读书台,坡顶有一座简陋的碑亭,上书“诸葛亮读书处”六个大字,碑背镌刻着一首唐朝诗圣杜甫的绝句,其中一句“丞相当年读何书”可谓发人深省。
诸葛亮被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科技全才,那么,他当年读的是一些什么书?是哪些优秀的中国文化典籍,造就了这样一位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永远光彩照人的的精英呢?
诸葛亮是自学成才的,游学的方式在后期占有很大因素。虽然也有家学渊源,他的一位先人诸葛丰,曾官拜汉朝的司隶校尉。诸葛亮早年丧父,他的叔父诸葛玄(曾被任命为太守)长期带着诸葛亮,很可能对他进行启蒙,但总的来说,是自学成才。
诸葛亮也有学友,博陵郡崔州平、颖川徐庶都可称为诸葛亮的同学。他们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纵议天下形势。《三国演义》上说诸葛亮评论这几位同学将来可以担任郡守之类的官职,却把自己与管仲、乐毅这样的名相名将相提并论,可见年轻时的诸葛亮是相当自信的。能明确下结论的是:诸葛亮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舞文弄墨,应酬唱合,而是为了安邦治国。
在古代学科没啥区别,且极不重视自然科学的情况下,诸葛亮涉猎百家,博览群书,精研了多少个专业?可以说是工科、理科、文科一齐上,程度说不出个深浅,说是硕士、博士、博士后都不为过,这从他死后遗留的著作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不妨将书目抄录于下: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军令下第二十四。共24篇,凡字。诸葛亮一生所学尽结晶于此,薄薄的一本书,却涉及齐家治国、外交礼仪、土木工程、军事法律、天文地理、算术训导,总之无所不谈,无所不精。这就是诸葛亮传给姜维的所谓兵书,假使没有这样一本书,蜀汉参与的一系列战争就会截然不同,整个三国时代的历史或许也会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么精彩。
诸葛亮也并非没有文彩:一篇普通的报告,要求出兵打仗的《前出师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让人慨从中生。还有那几首有名的“梁父吟”,既有“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的雄壮风骨,又有“纷纷鳞甲飞,疑是玉龙斗,仰面观太虚,倾刻遍宇宙”的浩然气魄,更有那“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高情雅趣……这才情、意蕴和几分仙气,有几个专业的才子才女能写得出来?
其实,诸葛亮就是一个综合型的大家。他之所以没有像曹操那样有众多的诗词歌赋传世,完全是时间问题。试想,扶着那样一个扶不上墙的阿斗,以那样一个弱小之国同中原抗衡,折损了他多少阳寿?吟风弄月,哪得功夫?
诸葛亮读书的方法,也不是寻章摘句;同样是“不求甚解”。诸葛亮讨厌的就是这种“寻章摘句老雕虫”、百般无用式的书生。这在《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把书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利用群众的智慧进行再创造,这才是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一发十矢的弓弩是诸葛亮南征时根据当地的小弩改造的。最早用数字编写密码用于军事的也是这位天才。据说,稻田养鱼也是他在勉县时创造的经验。
这样的学以致用的方法,无论对于古人、今人,都实在是太重要了。书,绝对不可以不读,那是拨开云雾,带领人类走出蒙昧,走向文明的火炬,为人,岂可不读书?三国大将吕蒙当年不读书,为将之后仍被人呼为“吴下阿蒙”,当小孩一样称呼。后来在孙权的规劝下发奋读书,连鲁肃同他交谈之后也大为吃惊。
诸葛亮的故事告诉我们:书,又绝对不能死读,尽信书不如无书;死读,就记不住,弄不懂,更用不上,越读越痴。失街亭的马谡就是因死读书丢掉脑袋的。说到底,书是我们的工具,是我们手中拨草探路的拐棍,而决不是悬在我们头顶的法杖。
再问,孔明先生当年读何书?答曰: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读天、地、人这部绵延无期、变化无穷的大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