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汉中攻略:魏延王平的防守反击大胜,姜维的战略失误亡国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彼此攻伐,征战不休,而其中汉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在东汉末年,割据汉中本来是张鲁宗教神权小王朝的地盘,但因为他实力弱小,所以很快成了群雄争夺的肥肉——曹操和刘备展开了对汉中的争夺!

出人意料的是,势力较弱刘备竟然战胜了兵力强大的曹操,夺取了汉中,并自封为汉中王。

而如何做好汉中防御战略,是刘备面临的重大问题。

因为汉中位于巴蜀北部,是蜀汉的屏障。

汉中地处大巴山与秦岭之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枢纽。它北接关中,南连巴蜀,南北狭窄;又有汉水从中流过,东西绵长,往西可通陇右,往东可达南阳。

占据汉中,可以北伐陇西、关中,重走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定三秦,出函谷,平天下的旧路;而如果汉中丢失,则会被曹魏以泰山压顶之势紧逼巴蜀,导致亡国。

在如何镇守汉中的问题上,刘备慧眼识人,提拔了自己的部曲魏延,并封他为镇远将军。

刘备问魏延:“你如何镇守汉中?”

魏延说道:“如果曹操以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

他!”

刘备听了十分满意,群臣也称赞魏延雄豪。

章武元年(公元年)刘备称帝,魏延进封为镇北将军。

镇守汉中的魏延是如何经略部署防御的呢?

来到汉中之后,魏延采取了“错守诸围之法”,御敌于国门之外。

具体来说,就是分兵把守汉中山地峡谷的险要之处,全面撒网,遍布眼线。

一旦发现敌军从某一路来,当地少数驻守兵力先是利用险要地形阻击、迟滞敌人,使敌军无法进入汉中平地,被阻挡在汉中山地,使多数敌军在山谷中无法展开,丧失多数优势,并消耗敌人的体力、士气和军粮,疲敝敌军,再迅速调集其他地方的兵力增援,最终迫使敌军退走,而蜀军可趁机反攻,追歼逃敌。

按照这种战略思想,魏延积极部署,派出蜀军把守汉中的每一个险要关口,分兵固守,而在比较重要的骆谷、斜谷道、子午道等地驻扎重兵相机而动。而汉中平原上的的乐(今城固县桔园镇万家营村)、汉(今勉县东)二城则只有少数兵力防守。

只可惜,魏延生前并没有看到自己这种战略是否正确,他只是根据自己多年的战争经验,对汉中地形进行合理防御。

但有一个人利用魏延的战略打了个大胜仗,从而验证了魏延汉中战略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刘备看人提拔人的慧眼。

他就是王平。

《三国志·姜维传》: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人。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王平是四川人,本来是曹操的部下,后来在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时投降刘备。

冥冥之中,王平似乎和汉中结缘。

诸葛亮死后,曹爽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雍州刺史郭淮为前锋,统兵十万,从骆谷进攻汉中,企图一举灭蜀。

此时,汉中的蜀军不满三万,消息传来,汉中蜀将惊慌失措。

有人见魏军势大,主张将所有防守关口的军队召回,全力防守汉城和乐城,固守待援,等待涪城大军来救。

“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

但负责守卫汉中的镇北大将军王平表示反对,强烈要求实行魏延镇守汉中时定下的抵御魏军的“重门”战略,运用汉中崎岖地貌的地利优势阻止敌军。

王平说:“不行,汉中去涪城有一千余里,魏军若是得了阳平关就会成为祸患,现在应该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我为后拒,若是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亲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时候涪城的救兵就刚好到来,这才是上策。”

他认为一旦收缩兵力,无异于敞开了汉中的山门,任由魏军进入,进而包围汉城和乐城,将蜀军困于愁城,坐以待毙。而涪城距汉中有千里之远,等到救兵赶来,王平等人的尸体都凉了。

只有护军刘敏赞成王平的意见,但是王平作为主帅,最终还是按照王平的计策行事,

王平派刘敏在兴势山一带布防,多插旗帜,达数百里,虚张声势,迷惑魏军。

而自已则率领一支军队埋伏在兴势山以东的黄金谷一带,防止魏军从这里进攻。

战局正如王平所料,魏军进攻兴势山,结果被刘敏阻挡无法前进。时间一长,缺乏水源的骆谷使得魏军负责运输粮草的骡马和民夫等或病倒累倒,或者渴死,导致补给困难,魏军士气大衰。

而接替诸葛亮总览蜀汉事务的大将军费祎此时也率领涪城大军赶来救援。

当时蜀军邓芝在东,马忠在南,王平在北,守着各路关口,并准备反击。

曹爽见无法取胜,只好下令撤军。

费祎知魏军将退,率军绕道占据三岭(即沈岭、衙岭、分水岭,均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之骆谷中),断其归路。曹爽遭截击,督军争险苦战,死伤惨重,逃回关中。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魏纪六》:费祎进据三岭以截爽,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失亡甚众,关中为之虚耗。

《三国志·王平传》: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

《百战奇略·退战》:三国,魏将曹爽伐蜀,司马昭同行出骆谷,次于兴势。蜀将王平乘夜袭击,昭令坚卧不动,平退。昭谓诸将曰:“费祎据险拒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急旋军,以为后图。”爽等遂退,祎果驰兵趋三岭争险,爽等潜师越险,乃得退。

所谓“退战”,指的是两军作战,如果敌军占据险地,战局陷入困境,就应早早退兵,以保全军。

《百战奇略·退战》: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法曰:“知难而退。”

即:一旦敌军占有绝对地理优势,你已难以继续战斗,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迅速撤退。

曹爽重蹈曹操在汉中惨败给刘备的覆辙。汉中转危为安,此后十几年,曹魏再也没敢进攻汉中。

由于魏军损失很大,所以为了耕作农田和帮助惨败造成的孤儿寡妇,十余万屯田兵退役还农,再未重回军伍。

曹魏军队从最多时的大约60万锐减至40万,直至半个多世纪后晋朝的八王之乱时才恢复。

但等到姜维掌握蜀汉军政大权的时候,开始调整魏延的蜀汉攻略。

《三国志·姜维传》: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他认为魏延的战略虽然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但也仅仅是御敌不是歼敌,战果太小,不如放弃各关隘的防守,仅留下少数人负责侦查。如此一来,汉中就可以敞开大门,诱敌深入。让魏军困于汉乐城下,聚而歼之,获得大胜。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姜维完全没有考虑到汉中的防守兵力是少数,少数怎么可以在平地消灭多数呢?

钟会伐蜀,军队达到十八万,而整个蜀国的军队才十万。

汉中驻军只有三万左右,且无险可守,如何消灭十八万大军?

姜维简直是异想天开。

结果钟会率魏军主力十二万从骆谷、斜谷进军汉中,另一路魏军由魏兴太守刘钦率领从子午谷进入汉中,魏军一路上畅通无阻,因为蜀军早已撤退,退守汉乐二城。

其他魏军由邓艾、诸葛绪率领,负责阻拦姜维的主力大军。

魏军进入汉中平原后,钟会派出两万兵力围攻汉乐二城,自己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剑阁关。

姜维慌忙从沓中赶来,在剑阁关与魏军对峙。

钟会大军被剑阁关所阻,无法前进,后勤补给断绝,开始商议退兵。

如果仅从这里看,姜维的战略似乎成功了一半——钟会的大军困顿在汉中,无所作为,粮草不济,士气低落,在耽搁下去,都要饿死了。

可问题是魏军不是傻瓜,不会坐在地上等着饿死,在饿死之前会及时返回关中。

不过,我们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