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那个山,一道道水;一杆杆那个红旗,一杆杆枪。”一提到陕西,人们定会浮现出几个关键词“粗犷、黄土、大腰鼓”、“红军、抗战、根据地”。

而追溯历史,陕西中部广袤的关中平原亦是滋养出了周、秦、汉、唐等十三朝长达千余年的建都史。待“王者归来”留下了帝王陵墓79座,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在陕北、陕中、陕南迥异的地形之上形成了黄土窑洞、关中下沉式窑洞、陕南山水民居群三大类型,多样的陕西建筑是这片神奇土地上绽开的朵朵奇葩,更是先祖“顺应自然”智慧的集中物化体现。

本系列分12篇推送,分为建筑智慧之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湖南、贵州、陕西、甘肃,此篇为陕西篇。

本文转载于新华社,记者王优玲

大美陕西:带你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故乡”

在中国这场史无前例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浪潮中,我们常常发现自己身处这样的城市:

或者遭遇山寨版“巴黎”

杭州天都城

或者看到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迹被拆得一片狼藉:

南京有年历史的市级文物“颜料坊49号宅院”被毁

中华文明五千年,祖先留下优秀营造智慧,如何在当代城乡建设中传递、表达、复兴和创新中华建筑艺术与文化的基脉?后来者如何站在文明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建筑文化?回答好这些问题才不至于出现“千城一面”、“拆真建伪”、“一味山寨”的尴尬场景。

西安城墙

住建部在全国展开覆盖面最广的传统建筑调查,出版31省《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丛书,对各省地域上各自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祖先优秀营造智慧进行总结。让你我跟随这套丛书去开启中国传统建筑的寻根之旅。

说起传统建筑,我们首先来到陕西:它历经周、秦、汉、唐等十三朝长达千余年建都史,上演过中国历史上无数大戏,特别是古都西安毫无争议地担当了这些跌宕起伏的大戏的高潮。

凭着这样的历史纬度和内涵,陕西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之根和精神故乡。

西周王城奠定了都城营建的基础型制

秦咸阳成为第一个统一国家的都城

汉长安雄踞东方,与当时西方的古罗马交相辉映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隋唐长安城以空前规模和规划建设成为世界都会

这些我国古代社会鼎盛的象征和东方古代都城的典范,以极富震撼力的大遗址空间,为世人集中呈现了脉络清晰的都城演化轨迹。

汉未央宫复原图

你也许没有想到,中国古典园林发端于周天子、诸侯的囿、台、园、圃,历经秦汉隋唐等阶段的不断发展,它们充分展现了富有东方色彩的山水文化观念,富有北方气象的大地景观,与现代景观生态学等思想不谋而合。

关中大地众多的历代帝王陵墓,呈现了天地同构、气势磅礴的空间意象。“筑城卫君,造郭守民”,历代城镇建设与军事防御体系自然结合,更是将自然山川、沟壑天堑作为整体构筑。

乾陵关中东门户——潼关

在陕西,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被孕育,印度佛教以及伊斯兰教被“本土化”,众多祖庭演化出多元交融的宗教建筑,形成与自然环境相宜,传达礼制秩序的中华特色。

大雁塔小雁塔

丰富的自然条件造就形态迥异的陕西民居,形成诸如陕北黄土窑洞、关中窄四合院、陕南山水乡居这样风格多样的传统民居。

陕北黄土窑洞关中下沉式窑洞陕南山水民居群

陕西传统建筑中的优秀营造智慧

如此丰富的建筑形态,如此多样的营造法式,从“木石瓦砾”中我们读出了哪些祖先留下的优秀营造智慧?

“天人合一”“阴阳相生”:这样核心的中国哲学观被“因天时、就地利”化成建筑空间,肯定自然、顺应自然,冀望在其中寻找自己恰当的位置,时时对自然报有敬畏之心。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展之处可策马奔驰,密实之地吹口气都难,这类书画艺术原则构成了空间营建中的多样对比与协调。周王城九宫格局与蜿蜒沣水形成的“森严与婉约”,唐长安里坊与曲江池形成的“方正与自由”,其中蕴含着刚柔并济、虚实相生、二元互成之义理。

一石代山、一勺带水,以小观大,含蕴天地。陕西传统建筑本质上精神文化内涵质胜于形——重情感、重直觉、重自然、重人文,利用象征和隐喻表达建筑主旨,通过模拟、比喻、联想,纳入宇宙苍穹。

砖雕-脊饰

中国人特别强调体验,在陕西传统建筑上,表现为发端-发展-铺垫-高潮-后衬-余韵的序列构成,起承转合,跌宕起伏,重层迂回,步移景异,道德和规范暗藏其间,充分表达了以德化人的环境文化观。

汉中勉县武侯祠

以汉中勉县武侯祠为例,经魏、晋南北朝等十余个朝代,建筑呈南北布局,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呈长方形。中轴线直穿七进,且大都三院并联。殿宇一等有山门、乐楼、牌楼、琴楼、戟门、拜殿、大殿、崇圣祠、观江楼、东西配殿等古建筑30余座余间。

勉县武侯祠空间序列分析图刘永德绘制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故乡,象天法地、有机生长、序列展开、相生相克等整体与辩证思维浑然天成,转化为空间意境和场所精神,步入了“道法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化中”的神圣殿堂。这才是传统建筑内在的根与魂,是我们应该汲取的艺术精华,应该找回的文化自信。

图片来源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陕西卷》、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251.html